有了“知民度”才有“知名度”

2019-05-08 15:49:4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侯倩昱​] [责编:周泽中]
字体:【

侯倩昱

采诗观风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情调查制度,主要是由采诗者采四方风俗传达于执政者,使下情得以上达。清人曹一士曾对古代采诗观风的目的做了一个很恰当的概括:“古者太史采诗以观民风,藉以知列邦政治之得失、风俗之美恶,即《虞书》在治忽以出纳五言之意,使下情之上达也。”可见,古代执政者非常注重民情民意的采集,通过提升“知民度”来达到科学施政的目的。

如今,党内不乏有人为“知民度”套上了光鲜亮丽的外衣,每天奔走于“名利场”上,为提升知名度乐此不疲。有的热衷于搞“小圈子”,“搭天线”“拉关系”,以汇报工作为由频繁在领导面前露脸;有的基层调研完全是走马观花,看的是“鸾歌凤舞”,听的是“胜利凯歌”,作的是应景文章,完全失去意义;更有甚者,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在工作之外抛头露面,为扩大个人影响力,千方百计上报纸、接采访。“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身”,这种过度追求知名度,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奔走呼号,不为民情思索、不与民心相通的做法,不仅本末倒置,丝毫赚不到群众的好口碑,更助长了歪风邪气,玷污了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

“心正”才能“身正”,“知民”才会“知名”。党员干部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本没有错,但如果把追求知名当作目的,不知不觉就会陷入注重“面子”的泥淖,无论再怎么塑造正直、光辉形象,领导和群众也不会买账。着眼当今被群众、被时代铭记的党员干部,廖俊波日复一日“苦干实干”,王传喜持之以恒“凭一股子傻劲解决老大难问题”,他们都做到了把“民”放在“己”之前,与群众同心共情,为知群众冷暖不辞辛劳,以钉钉子的精神为群众排忧解难,塑造幸福生活。

“知名度”与“知民度”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体现出党员干部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党性意识。前者是由外向内获取“关注”,为的是“己”;后者是自内而外探求群众所思所需,为的是“民”。在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面对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现实境况,每一项决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关乎着党的事业成败和国家的民生福祉。只有做到深入调查研究、广泛采集民意,才能使每一项政策在群众中间发光发热。

“官德只在民心里,名声自在百姓中”。我们相信,会有愈来愈多像习总书记那样与群众围坐一张小方桌的干部出现,真正使知名度回归于知民度。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