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局长扫厕所”,常态管理机制更重要

2019-05-08 08:46:2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责编:刘畅畅]
字体:【

4月30日,广西东兴市文旅局、市开投公司这两个单位的干部职工,被罚扫竹山景区的公共厕所。一个月前,东兴市领导对公厕管理提出了“无异味”的卫生要求,如果一个月未达标,就要罚扫厕所。在4月29日的检查中,发现竹山景区公厕存在“有异味”等严重的卫生不合格问题。(5月7日 澎湃新闻)

“厕所革命”开展之后,公厕卫生成了各地重点关注的问题,一些地方甚至由负责官员兼任“厕所所长”,由此可以看出其重要性,而东兴市在检查中发现公厕卫生不合格,于是罚文旅局局长率众扫厕所,也是基于对公厕卫生重视而作出的举措。

这种惩罚性措施从舆论影响上来说,可能确实有一定的积极和正面作用,它意味着立了“军令状”却未能很好落实的单位以及官员,必将承担相应的后果,至少在民众看来,对工作不达标的官员进行惩罚,是合乎民意的。当然,作为一个景区,公厕卫生历来是反映景区整体卫生情况的一个窗口,这项工作抓不好,敲打一下责任官员也是很有必要,这可以让他们引以为戒,以后对工作更上心。但是从管理机制上来说,这种方式是否能促进常态机制的建立和持续施行,这恐怕还需要商榷。

公厕卫生不管是否处于“厕所革命”时期,它都是一个并不简单的公共管理问题。其中涉及到日常维护、城管和市政系统的专业能力建设,以及运营模式等方方面面,同时又由于公厕属于城市居民出行的“刚需”配套设施,因此有一个良好的常态管理机制便显得更为重要,而不是运动式建设、作秀式维护、雷电式惩罚,和一阵风式的管理与整治。就像如火如荼的“创城”活动,各地均是领导干部齐上阵,但在短暂的专项整治行动结束后,不少城市立马就出现了脏乱差的反弹,这也表明,若管理机制没有常态化,那么某段时间的集中整治所起到的作用只是暂时的,不是长期的。

我们经常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即凡事只要领导一重视,问题便能迅速得到解决,无论是“环保局长带头下河游泳”还是“局长被罚扫厕所”,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处理模式,这种模式说到底只是一种非常之举或警示教育,平时的管理和工作终究还是要落到具体执行的普通员工头上,如果没有一套常态化机制,领导又不能时时刻刻巡视检查,那么也就很难保证公共卫生的长期质量稳定。

所以,“罚局长扫厕所”看似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但长远的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而探索一个务实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并将之转化为制度才是最可取的方式,如在人员方面应该如何管理,资金方面应该投入多少,设备方面的更新,公厕以自营模式更为高效,还是以外包方式更能得以保持整洁?这些都是公共管理中的实质内涵,也是决定一套管理机制能否行之有效的检验办法,更是解决城市卫生治理更为可靠的途径。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