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无声食堂”泯灭孩子天真

2019-04-17 10:16:3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彩悦]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李彩悦

近日,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据副校长称,从该校试行“无声餐厅”以来,就餐时安静许多,秩序也变好,就连粮食浪费情况也有所好转。(4月16日 澎湃新闻)

难道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们真的能做到“食不言”吗?不少网友心存疑虑。但就目前的试行效果来看,“无声食堂”的确在规范就餐秩序,提高就餐效率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可否认,“无声食堂”旨在培养孩子文明有序的就餐习惯,这样的初衷值得鼓励。然而,就长远来看,我们不能单纯只看其优点,还应该长远考虑在其形成常态后的弊端,这应该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如果偌大的食堂安静没有声音,只用各种手势代替语言,总觉得有些怪异。固然,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情感需求异常丰富。他们乐于与同龄人沟通交流。对于孩子们来说,平时的课堂有纪律有规矩,课间休息时间又太短,午饭时间正是宣泄负能量、彼此之间交流情感、沟通近况的休息时间,这样的交流有利于孩子放松身心,愉快就餐。但倘若强行压制住孩子们活泼的天性,就像是为孩子的成长画了一个框,削去多余的“枝丫”,无疑是让孩子们简单的需求都变成了奢望。

其实,创造文明有序的就餐环境,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强压”在孩子身上。从这一层面看,这种禁锢孩子本真的方式着实不可取。况且,学校这种“强制性”而非“自发性”的措施,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孩子对“无声餐厅”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这是学校规定”的简单层面,其实内心并不接受认可。这种“强制性”的被动接受,永远没有自发性的主动行为效果好。长期受这种模式熏陶而建立起来的文明有序习惯,也仅仅是“表面功夫”,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背道而驰。

“食不言寝不语”虽是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但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环境也要因地制宜,更接地气。午餐时间本是释放压力、沟通交流情感的最佳时段,如果用“无言”代替交流,用“安静”充斥沟通,会不会显得异常怪异?如果以泯灭孩子天真为代价,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和价值。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