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环境基础设施是最迫切的民生工程

2019-04-16 16:39:2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宋鹏伟]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宋鹏伟

4月15日,湖南日报刊发“晨风”系列评论《聚焦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稳投资——四论集中精力抓好经济新的增长点》。文章认为,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质上也是经济增长从依靠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的过程。新的增长点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的增长点就在我们身边,蕴含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关乎生态、涉及民生,面广量大,是当前稳投资的发力点、稳增长的支撑点。

众所周知,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相比于后两者,投资是主观能动性最强也最易见效的方式。然而,一说起加大投资,很容易令人产生大水漫灌、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巨量债务等不好的联想。事实上,只要围绕痛点精准施策,这些弊端都是可以避免的。

加大投资力度是提振经济水平的必须。在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必须积极作为,才能尽快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那么,投资应向何处发力?去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稳投资”,并提出要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这意味着,中央没有为了“稳投资”而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而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和补短板、强弱项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湖南发展实际,围绕“补短板”的原则稳投资,方向渐渐清晰起来。相比于信息、交通、能源等领域,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可谓制约当下发展的一大痛点。去年10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要支持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显然,大力夯实环境基础设施,不仅符合湖南发展的实际,也符合中央提倡的发展思路。只有补齐短板,下大力气改善基础设施,才能有效提升湖南经济的“木桶容量”,也才能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高质量的增长。

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稳就业就有了更加扎实的基础。事实已反复证明,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每增加一笔投资就会带来数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因此,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更会将这一效应不断体现在居民的收入增长中。

除了能让腰包鼓起来,对环境的投资更会直接提高每个人的健康指数和生活质量。无论是空气、水和垃圾,都与每个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提高湖南的生态和宜居水平,就必须在垃圾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供水管网管道建设等领域不断发力,这些工程或许不像高楼大厦那般显眼,却无不是“良心工程”,真正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说,生态环境建设也是当下地域竞争中的必然选择,只要天更蓝、水更清,投资和人才必会接踵而至,进而让湖南的发展不断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可见,无论是从供给侧改革、优化投资结构,还是稳增长、稳就业的大局,夯实环境基础设施都是提振湖南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当经济账与生态账合二为一,人民可以更富裕、更健康,这样的民生工程自当凝聚起最大的共识,只要每个人都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去打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就一定可以让潇湘之地绽放出新的光彩。

相关专题:晨风系列评论:集中精力抓好经济新的增长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