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聪明药”可怕,可怕的是“自作聪明”

2019-04-08 09:47:4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郭元鹏]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郭元鹏

近期,网上掀起一波对“聪明药”的关注,据说吃了短期内即可以提高专注力、提升成绩;也有报道称“聪明药”和冰毒一样,越吃越上瘾。其实被误传为“聪明药”的药物是已经上市有六十年的、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哌甲酯。专家指出:关键在于“给谁用?”“怎么用?”这和抗生素、抗癌药等药物不能随意使用一样。

被误传为“聪明药”的哌甲酯事实上是常用药物,它是全球各国多动症治疗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李斐主任医师坦言,最近在门诊上不断有父母询问服用缓释哌甲酯是否会成瘾。

为何“聪明药”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这是因为所谓的“聪明药”被滥用了。眼下,马上又到了中考和高考的季节,学生们都在积极学习、复习备战。这个时候,“聪明药”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一些商家在推销“聪明药”,一些家长在给孩子服用“聪明药”。商家是为了牟利的,而学生家长则是为了走捷径的。因此,大家都担心“聪明药”是不是有副作用,是不是像毒品一样会成瘾。

其实,所谓的“聪明药”并不是“聪明药”,而是治疗多动症的一种药品,其是一种治疗神经发育障碍的药品,能够治疗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症状。正如儿科心理科主任高鸿云教授指出,网传所谓的“聪明药”,通用名为哌甲酯,属于人工合成的中枢神经兴奋剂,速释片“利他林”于1955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处方药。2000年,缓释片“专注达”在美国批准上市,2005年“专注达”进入中国市场,属于第一类精神管控药品,必须由具备精麻药品处方资质的医生开具,用于6岁以上多动症患儿及成人。滥用危害是无穷的。

如此看来,“聪明药”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自作聪明”的人。

一些商家为了获取不当利益,故意将“专用药品”赋予了所谓的“聪明药”的名字,进行销售,误导家长购买。这种行为就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影响了用药的安全,这暴露出的则是“处方药品胡乱销售”的问题。这些“自作聪明”的、唯利是图的商家需要治理。

而购买所谓的“聪明药”想提高孩子记忆里的,期望依靠“聪明药”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家长,也是“自作聪明”。药品就是药品,别说是没有疾病吃药是一种危害了,即便是有疾病吃药还会有副作用。仅仅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就给孩子服用“聪明药”最终可能是害了孩子。

“聪明药”并不可怕,其是给需要的人生产的,有病的人吃了有好处,没病的人吃了可想而知。可怕的是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滥用“聪明药”的现象需要关注,“聪明药”就别再假装聪明了。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