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脱贫攻坚路上的湘西经验

2019-04-05 21:27: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三秋叶] [责编:刘畅畅]
字体:【

贫困犹如一座山,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十八洞村就是这样一个被山“困”住的穷寨子:225户、939人,人均耕地0.83亩。2013年以前,村里的产业几乎是空白,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

但就是这样一个千百年来“只能”也“只会”靠田、靠山吃饭的穷村子,在短短五年时间就实现了精准脱贫。数据显示,2018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128元。

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湘西考察。就是在十八洞村,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并提出十八洞模式要“可复制、可推广”6字原则和“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的13字要求。

自此,十八洞村,这个全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旧貌换新颜。可谓是穷也因山,富也因山。

其实关键在思路,“坐等靠”的思想一旦改变,就能实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澄效果。从“山清水秀,适合发展特色旅游”,到“气候宜人,适合发展特色水果等产业”,原先的劣势成了优势,绿水青山这座金山银山被新思路“开采”了出来。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致富产业、精准改善安居环境、精准提供公共服务、精准创新扶贫机制……短短五年时间,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攻坚经验破土而出。从强党建到转思想,从发展特色产业到开展水果种植,一个“极度贫困”的穷村子如今成了脱贫经验的推广者。

湘西自治州,以十八洞村为样板,截至2018年底,1110个贫困村累计出列874个,66万贫困人口累计脱贫55.4万。

通过“七步法”、“九不评”的评价手段,确定扶贫对象;通过统筹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谋篇布局,遴选扶贫产业;通过深入开展扶贫扶志活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广泛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州上下一心,积蓄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湘西的脱贫经验就在于“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脱贫的攻坚战在后头,越向后路越难走,湘西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让如此多的贫困村出列,这是需要魄力的。没有敏锐的眼光,没有精准的规划,没有不达目地不罢休的拼劲,何以能趟出一条硬朗朗的脱贫路子?

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有不到两年时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发出了“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动员令。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弘扬“敢死拼命”精神。精准扶贫的湘西经验,各地如何学习好消化好,还要因地制宜的细思量。一旦定了思路就要牢固树立和大力发扬“敢死拼命”的精神,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争当“敢死队员”,争做“拼命三郎”,盯住关键处、薄弱点和节骨眼,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地去落实,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去攻克,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去推进。

如此,才能确保经验得到落实,让贫困成为过去时。

相关专题:中央媒体聚焦湘西州精准扶贫经验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