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者不应再游走于城市荒芜的边缘

2019-03-29 17:42: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兴会]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李兴会

《半月谈》3月29日刊发文章,对拾荒者群体给予了关注,引发了读者的深思:不知何时,曾经熟悉的回收废品的吆喝声越来越小了,人力三轮车上拾荒者的身影越来越少了。大概除了社区工作者,拾荒者群体的日渐式微并不曾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也难怪,长期以来他们一直游走于城市的边缘,是存在感较弱的非正规群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存在却很有价值,客观上成为了垃圾分类工作链条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垃圾减量工作的主力军。

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垃圾数量的增加。垃圾分类倡导多年,成效却一直不甚乐观。每个人在贪图省时省力将垃圾随手一丢的同时,并不关心它们能否成为二次有效资源,对垃圾围城更是毫无痛感。于是,拾荒者式微与城市人口增加,双向作用的结果就是,城市垃圾数量日渐呈加速度增长。这在处理终端——垃圾处理厂的日渐负荷运转就是体现。

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拾荒者为城市所离不开,却又容不下。离不开是因为,垃圾分类多年以来,真正去实践这项工作的只有他们。微薄的收入、恶劣的环境、辛劳的工作,甚至不被人认可,人们普遍难有从事的动力。容不下,并非主观意愿,更多是一种客观无奈:城市地皮金贵导致的回收网点萎缩乃至被迫迁出市区,加大了拾荒者的运输成本。此外,日渐高企的房租、城市环境经济对他们的排斥,将他们推入了一个更加逼仄的生存空间。

在成熟的垃圾分类体系尚未建立的当下,尽管有依托先进科技的智能化分类探索,还有多渠道多主体参与的尝试,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拾荒者在垃圾处理工作中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存在价值。垃圾减量需要他们,他们是真正的垃圾分类专家,以微薄报酬从事着一般人不愿从事的工作;城市美容整洁离不开他们。我们周围每时每刻都有垃圾在产生,倘若没有他们及时为环卫工作减负。未经处理的垃圾既是一种浪费,也是沉重负担。

因此,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目光与温暖呵护,不应再仅仅聚焦在农民工、保洁员、环卫工等群体上,作为同样不可或缺的拾荒者,也不能再一直游走在城市荒芜的边缘。给予拾荒者一定的关注与保障,让他们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与点赞,让他们的工作被认可与支持,既是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的题中之义,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彰显。

当然,这种关爱呵护也不应仅局限于倡议层面,更要有一定的制度兜底。不妨借鉴环卫工的管理模式,在经过调查论证之后,将拾荒者“收编”,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的体系内。既为拾荒工作正名,也是对拾荒者最好的认可和肯定。有了制度兜底,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拓展生存空间,进而从荒芜的城市边缘步入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