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即是“我”无处不在

2019-03-27 18:07:0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臣臣]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胡臣臣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是一个直抒胸臆、斩钉截铁的答案,这是一个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的答案。

“无我”是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党员干部涵养“无我”境界,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我”已经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人民群众的理想期待就是“我”的价值目标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无我”其实就是“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逆隔离”。少数党员干部“吐苦水”,为人民群众办法想了不少,实事干了不少,但是群众就是不支持、不点赞,甚至有些还“唱反调”。究其原因,党员干部是否应该想一想自身的站位问题,自己是否一开始就把自己与人民群众“隔离”开来。

如果干部自身的站位不是融入群众,而是首先把自己摆在“高于群众”“优越于群众”的位置,那么其体悟群众的感受、基层发展的变化、创新创业方向的能力就会下降,其做出的决策与举措,也可能会因为“感官缺失”而不符合民情民意,也不“接地气”,能够收获的效果当然也很微小。

涵养“无我”的境界,就是要求干部不能“隔离”于群众,而应该充分融入群众,融入基层事业。去感受群众对于贫困的困顿,对于奋斗的期待,对于脱贫的憧憬。让民情民意、基层实际充斥着党员干部的所有感官,唤醒其所有创造、服务、奋斗的神经,激活其所有实干、进取、创新的细胞,在充分了解民意变化,扎实掌握发展走向之下做出最有效的决策与行动。

干部的“无我”之境实则是一种“逆隔离”,虽然境界超然,但不是脱离人民群众的超然,而恰恰是融入群众的超然。《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干部“无我”,“我”即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即是“我”,想“我”之所想,急“我”之所急,就能够更好地解“我”之所困。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