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职业打假”划条法制边界

2019-03-20 10:51:3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朱丹]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朱丹

在交易量巨大的电商“江湖”上,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打假人”。他们通过搜索关键词锁定“猎物”,收货后用“话术”来“套话”,进而采取举报、威胁等多种手段要求退款并索赔。近年来,这种特殊“打假”有“产业化”趋势。(3月18日经济参考报)

职业打假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不仅对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有着积极作用,也是公民监督权的体现,可以视为是时代的必然。但是凡事过犹不及,职业打假如果出现假打,或者借着打假的幌子对电商卖家实施恐吓、敲诈或者勒索,就违背着职业打假人的初衷,甚至涉嫌违法。

可是,在现实中,一些职业打假人却出现了这样的行为,恶意退货,设计套路,通过退款不退货,牟取利益,甚至出现一些“打假斗士”卖假货,将自己从电商那里“打”来的“战利品”进行出售,一些打假人”对违规商家进行“接力式”威胁敲诈等,还有一些打假人为了勒索商家,竟然伪造鉴定证书。这些行为给电商卖家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也损害着电商市场秩序。可以说,这种假打行为已经与职业打假的定义背道而驰。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与电商经营中的不规范行为不无关系,比如,一些电商卖家在“秒杀”活动结束后的瞬间,没有及时更新页面,商品主图还配有活动促销价,而平台系统却自动恢复专柜价,这就出现价格上不一致,给“打假人”提供着可乘之隙,一些“打假人”正是抓住这点时间差,对电商卖家实施索赔,还有,一些因为店铺美工疏忽,售卖的专利产品未标明专利种类和专利号,也让“打假人”以“虚假宣传”要求赔偿。打铁还需要自身硬。要想抵制“假打”现象,电商必须要做到依法经营,严格执行相关法规,不能留下任何瑕疵,授人以柄,给人口实。比如,针对活动促销价和专柜价不一致的现象,就应该完善技术设计,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更新页面,确保活动图片价格和专柜价格同步更新,这样就可以避免“打假人”钻空子。

另一方面,为了预防和应对这些假打行为,很多电商卖家联合成立了“反恶联盟”,建立“电商恶人”数据库,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积极举措,但是却不是治本之策,最根本的,还是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从法制层面对职业打假的职业道德,维权边界和法律责任进行明确与规范,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设定法制边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种假打行为的出现。

依法投诉维权,积极举报假冒伪劣产品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可是这种权利却并非没有底线,没有边界,职业打假也需要“打假”,给职业打假套上法制紧箍,不能任其野蛮生长,这样才能确保其在健康和法制的道路上发展,成为构建健康消费市场的一份积极力量。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