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湖南乡村产业兴旺须多策并举

2019-03-07 08:17: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曾雄旺 杨亦民] [责编:欧小雷]
字体:【

曾雄旺 杨亦民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关注“三农”。当下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形势下,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应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壮大乡村产业、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作出新贡献。

一是推进稻、油产业稳量提质增效。稻作起源于湖南,杂交水稻等稻作技术是湖南的亮丽名片。新时期,湖南应以提效率为主线,把稳6000万亩播种面积、年产量500亿斤(全国第一)作为稻作产业的战略目标,为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奠定牢固基础。同时继续实施油菜“北稳西进南下”战略,推广优质油菜品种与粮油技术,凸显“油菜第一省”品牌。在实施稻、油战略中,要着力破解偏远山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资源有限、机械化率较低、耕作中化肥农药使用不当等问题。

二是发展茶、果、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湖南拥有油茶、生猪、茶叶、水果、南竹、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目前这些产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化、特色化经营越来越明显,有的已成长为千亿级产业,但也普遍存在经营实体规模偏小、精深加工不足、污染防治技术较低等问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待提升。

三是培育旅游与康养等新型服务产业。湖南丘陵、山地地貌多,湖泊资源丰富,有张家界、衡山、洞庭湖等享誉世界的自然景观,可积极开发森林旅游、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探索“社会得生态、企业得效益、农户得实惠”模式。由于“生态自觉”意识不强,缺乏长远规划与合理指导,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被低估,使得我省现有旅游与康养产业规模小且特色不够鲜明,环境成本过大。

推进我省乡村产业建设,需要多策并举——

培育乡村产业集群。在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优先投入基础上,继续推进“百千万”工程,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集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建设县域或主产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引导乡村一二三产业适度集中。同时围绕产业链布局科技链,发展集卫星导航、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为一体的智慧田间管理、产品加工和销售经营体系。如高标准建设洞庭湖优质稻产业示范园、安化黑茶产业园,尽早把长沙打造成“世界稻都”。

培育壮大湖湘农业品牌。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条件,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保护和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打造湘米、湘油、湘茶、湘菜、湘果、湘猪、湘鱼等品牌;构建农产品生态营销体系,建立全程追溯体系,完善农业品牌等贸易摩擦解决机制,将农业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促进农产品质量、产业效益大提升。

推动“供产销”高度融合。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机作业和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做好农业现代化经营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一批产业链长、价值链大、可持续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在销售流通中,发展B2C、O2O等模式,实现实体流通与电商营销相结合。如引入“旅游+”“认种田”等模式助力优质稻生产,通过开发和推广米粉、糍粑及大米提取化合物等产品及销售渠道,实现稻作产、加、销融合,提升产业链综合附加值。

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产业轨道。我省现有乡村户数1500万余户,农业从业人员在1600万以上,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将是我省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推进乡村产业建设,应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的基础上,改造和提升小农户家庭经营,培育和发展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方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小农户增收渠道。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