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脑容量装不下几个古诗读音?

2019-02-21 09:30:2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邓海建]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邓海建

近日,一篇《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刷屏。背了多年的古诗词读音变了,此事引起广泛关注。2月19日,主管汉字读音审定的教育部有关部门就此回应称,读音改变主要是考虑便于推广应用,也考虑了多数人的意见,但目前改编后审音表尚未经过审音委、标准委的审议,对于古汉语生僻音,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言文字因时因地的变化,其实早是无须敏感的常事。这些年,不少时代新语或网络流行语就成为汉语言文化中登堂入室的“正词”,那么,校准或者改变一些汉字的拼音规则,自然也是无须动辄得咎的。毕竟,全世界语言文字流转的历史中,“从众从俗”是个无可原罪的基本规则。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早就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坦白说,《播音员主持人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爆文”,其实早就是个旧闻了。文中列举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该文称,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不想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个汉字读音更迭问题,弄得坊间和业界反弹不断,这大概是很多人不曾料到的。

明明是给现代人“省事儿”的读音修改、明明就几个古诗词用字的读音调整,为何反倒吃力不讨好地叫国人如此耿耿于怀?

这个问题的背后,大概离不开两个语境:其一,读错这些字的人固然不少,但“将错就错”的逻辑多少叫人有些错愕。许多人戏称“怕自己上了个假学”。拼音修改可以,但类似平仄押韵的古诗,恐怕还是尊重传统的为好。诗词歌赋最讲究的就是韵律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歌创作中的“苦吟”,不过就是为了选择最合适的字,而“最合适的字”显然是有着声、色、味等考量的。古诗词中的异读词正音“正”了这么多年,忽然就因为读错的人多而“从众”了,想问一句:早干嘛去了?诗作者答应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毛将焉附?

其二,这些年传统文化吸粉众多,古诗词复兴之风渐入臻境。高考导向的古诗文占比提升了,《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刷屏……顶层设计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后,类似故宫这样的历史文化遗存都站上了热搜的“C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的沿袭与发扬,于此而言,公众有了更多的关注力和兴奋点。复兴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尊重和敬畏,既然古诗异读词有其存在的道理和逻辑,文化的脑容量怕是还能装得下这几个“另类”的读音。反倒是为了省事和方便而迁就今人的做法,显得有些轻佻和草率了。

据称,目前网上流传的标准读音很多来自尚未正式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程序正义上说,这些未经审议的说法都不足为凭,“古汉语生僻音还应以原读音为准”;不过,无风不起浪,既然这个话题弄得大家伙儿都成了各有见解的文化人,倒不妨甄别民意、听懂民声,既不要在考试中让孩子在个别读音上钻牛角尖,更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共识下审慎为古音“纠偏”。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