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返乡日记”里认识不了真实的农村

2019-02-11 07:52:4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毛建国] [责编:潘华]
字体:【

毛建国

春节期间,一篇山东“男孩”携妻回村过年的网文搅动着网络上的平静,“山东媳妇吃饭不上桌”等旧俗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据媒体求证报道显示,文章主人公王严身为90后,他并未见过网传的那些“旧俗”,“很多信息其实是外界对我们的一种误解。”民俗专家表示,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规则也会变化,“看待地域习俗的时候,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

这是一个并不流行写日记的年代,可这几年每到春节前后,总会出现大量以消费和矮化农村为主题的“返乡日记”,且每每都能蹿升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剖析这些走红的“返乡日记”不难发现,它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模式,有的贩卖焦虑,有的贩卖优越,有的贩卖矫情。可叹的是,有些书写者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农村。

大量出现的“返乡日记”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偏见。应该承认,当前城乡之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乡风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移风易俗是一场攻坚战。在一些人的印象里,农村是发展的边区、文明的盲区,潜意识里认为农村什么都不行。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待农村,必然会出现种种变形,如果再掺杂一些其他动机,必然会出现扭曲。

还有一个是“片见”。古人有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其实,即便目见耳闻了,哪怕有图也未必有真相。原因就在于,人们接触到的可能只是事物的一个片面。即便是以往“山东媳妇吃饭不上桌”的地方旧俗,民俗专家解释却是另一番“美好”:其初衷并非是为了制定特殊的等级,也不是男尊女卑的旧制使然,更多是因为在过去的年代,村民家里条件有限,想尽其所能地招待客人。如今,这种习俗即便还会在哪一个角落顽强存在,也是很少很少,把它当成农村普遍现象,自然是大错特错。

消费农村不应该成为“网络新年俗”,仅凭一则片鳞半爪、甚至似是而非的“返乡日记”,不可能认识一个真实的农村。如果不具备田野调查的条件和能力,不妨去看看主流媒体对新农村的报道。真正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些满怀偏见与“片见”的“返乡日记”会有市场?其对应的复杂社会心理,尤其值得思考和警惕。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