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金融监管底线 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

2019-01-29 09:28:5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曾涛] [责编:夏博]
字体:【

曾涛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并明确指出“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压减投资项目切实做好甄别核实政府性债务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排查的通知》,采取强有力举措严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把金融风险与房地产风险统筹考虑、综合施策,大力整治各类金融市场乱象,金融风险防范取得阶段性进展,金融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

2019年,湖南金融风险防范攻坚战开局良好,但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全省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家底不清、规模庞大与期限错配问题仍然存在;全省房地产企业平均负债率仍处于历史高位,房地产市场的高杆杠率与融资环境持续收紧,导致房地产市场风险逐步凸显;新金融平台风险频发,严重影响到我省市场经济秩序的和谐健康。

打好金融风险防范攻坚战,廓清风险成因是关键——

一是扭曲的发展理念与政绩观造成政府债务的处置“不减反增”。近年来,受“高负债、靠投资、拉增长”模式影响,地方政府纷纷踊跃举债,尤其是隐性举债方式多样,资金来源除传统的表内贷款和保理、银票保函等表外授信外,还包括资管计划等表外类信贷融资,甚至存在明股实债、“抽屉协议”、承诺回购等违规方式,导致隐性债务规模快速增长。

二是房企高杠杆与居民违规加杠杆致使房地产领域风险凸显。在宏观去杠杆背景下,房企高杠杆与融资渠道受限,使得房地产企业资金骤紧,房地产行业资金链风险凸显。与此同时,伴随着商业银行逐渐收紧房贷授信,部分购房者利用短期消费贷款等渠道违规加杠杆,绕过首付比例限制,从而导致大量短期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助长了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

三是“重发展、轻监管”导致地方监管的新金融平台风险频发。新金融平台往往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缺失,贷款审核管理流于形式,风控严重依赖于外部信用评分体系;部分资产交易场所实质上已成为游离于有效监管之外的全牌照金融机构,逐步演化为“影子银行”。但大多数金融资产交易场所的资本实力有限,一旦出现兑付风险,风险可能向交易场所的股东或金融机构传导。

打好金融风险防范攻坚战,重在筑牢金融监管底线——

全面动态监测地方政府债务,健全、强化地方债务审计与问责机制。通过严格的检查、审计,彻底掌握各级政府债务规模;严格按照“停、缓、调、撤”的总体思路,动态督查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严格控制债务增量、妥善处理债务存量;进一步清理整顿政府融资平台,健全融资平台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借用管还”的良性循环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和缓解潜在风险;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部署要求,将妥善处理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相挂钩,坚决纠正地方政府靠高负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搞“政绩工程”的不正之风。

严格落实“因城施策”的房地产金融政策,防范房地产领域的不当和过度融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增加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优化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同时也应提高开发商竞买保证金份额,抑制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领域,严格落实企业购地只能用自有资金的规定,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资金来源审查,严控购地加杠杆行为。此外,要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通过增加投机者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加其持有住房的成本、降低交易溢价的空间等差异化政策设计,降低市场套利的可能。

加强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协作,补齐对相关机构和平台的监管短板。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风险处置、信息共享、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协作机制;加强工商登记注册管理,非金融机构、不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在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中原则上不得使用“交易所”“交易中心”“网贷”“P2P”等字样;加强对地方监管的金融机构和交易平台资金账户及跨行清算的集中管理,对地方监管的金融机构和交易平台的资金账户、股东身份、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等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监测;对地方政府监管的机构和平台进行定期清理排查,确保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与未取得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不得通过互联网开展跨界金融活动进行套利。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副行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