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融助力湘企“走出去”

2019-01-29 09:27:5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魏国斌] [责编:夏博]
字体:【

魏国斌

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指引下,湖南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比例明显上升,湖南产品和产能正大步“走出去”。

近年来,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外贸增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南的达193家;“走出去”步伐加快,1440家湘企投资全球92个国家与地区,累计境外合同投资额稳居中西部省份第一;口岸平台效益大幅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中西部省份第一;2018年以来,湖南省新开通国际全货机航线3条、中欧班列2条,成立丝路运营联盟、丝路研究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让金融助力、带动“湖南造”产品走出去,加快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大有可为。

——提升本土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优化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随着区域主义和双边主义在全球贸易领域兴起, WTO的多边体制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中美贸易摩擦对湖南工业发展存在不可预期的负面影响。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湖南不能止住对外开放的步伐,应在风险中寻找机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强合作。应 积极借助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平台推动湖南金融机构走国际化路线,加快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加大对开发性金融的支持力度,增强金融参与主体的活力,完善面向“一带一路”的开放型投融资服务和产品体系,从而提升本土金融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边、双边合作的能力,为湖南引进和培育外贸龙头企业和新型金融业态,特别是优势企业有计划、有组织主动“走出去”创造更加有利的营商环境。

——补齐金融人才短板,打通“产业+金融”融合通道。

总体说来,湖南的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与经济体量和产业地位不相匹配,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各个金融业态都缺乏全国性的“领军羊”和标杆,同时湖南本土企业在嵌入和打造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物流链以及在设计、研发、营销、服务等环节中大多缺乏对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专业整合运用。在金融业发展短板的背后,是金融人才的缺乏。

在世界舞台上推进“产业+金融”融合,必须重视金融人才的培育引进。一是既要坚持兼收并蓄、重视育才、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又要善于引进国际金融发展、创新的先进理念,让德才兼备人才成为湖南产业金融发展的支撑;二是深度聚焦金融学一流专业、一流大学建设。努力办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通过增强师资力量,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尽快培养更多能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知识、具有较强金融风险意识和风险规避管理技能、精通金融风险控制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及有较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能力及风险预判能力、在应对金融风险时能提出有价值对策建议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三是高效整合在岗专业人才资源。通过举办各类针对性强的防范外汇市场风险高级研修班、聘请国内外精通外汇市场风险控制的知名专家讲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选派业务骨干去国内外知名高校或金融机构脱产学习等方式,大幅提升在岗人员的业务水准。

——合理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有效做好外汇风险管理。

随着人民币汇率由“单边波动”进入“双向波动”新周期,习惯于“赌单边”管理外汇头寸的中小外贸企业遭受了不少汇兑损失。据央行统计,一些国企和中小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缺乏,常用主观的市场判断替代风险管理,甚至对外汇衍生品漠不关心。

鉴于此,金融服务应注重引导企业树立外汇风险意识、协助企业构建自己的外汇风险管理框架,精确核算外汇管理成本、汇率波动风险报酬和风险损失之间的关系,确定风险量化与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工具。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避险需要,采用多元化金融工具。例如优质大型企业可以利用提前收付汇、贸易融资以及离岸的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与在岸的远期结售汇相结合进行汇率风险管理;中小外贸企业则可更多利用远期结售汇的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同时加强对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与货币互换的运用。

(作者系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