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家委会”成为“家委贿”

2019-01-18 09:00:1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责编:欧小雷]
字体:【

15日,网曝“湖南省郴州市二中高569班家委会家长用班费违规宴请六名教师,并赠送红包”引发热议。经当地教育局调查,目前已责成该校对涉事六名教师作出处理,包括勒令6名涉事教师退还接受请吃、沐足活动和收受红包所产生的费用合计6471元,免去何姓教师班主任职务。(1月17日新京报)

“家委会”是一个新生事物,本意是为了集中部分家长的力量协助学校和老师,完成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互补。从功能上来说,“家委会”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可以让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了解学校的教育策略,并在一些细节上进行补充和辅助,但是,一些“家委会”的走偏和异化,也越来越被人诟病,比如越俎代庖地执行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单方面地成为学校方的“传声筒”,以“家委会”之名要求全体家长无条件服从并未取得多数人同意的决定等等。

郴州二中这一事件之所以被曝光,原因就是其他家长不满意“家委会”这一行为,于是将其发到网上,引起了舆论声讨。将班费以“家委会”名义宴请老师、赠送红包,使“家委会”这个原本对学校、老师行为有监督之责的家长组织蜕变成了利益勾兑的“家委贿”,让人憎愤的同时,也不免引人思考。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明确划定了6条“红线”,其中包括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并要求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自觉抵制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不正之风。出台规定的用意无须赘述,但这些年家长们为何仍然想方设法地赠送老师各种好处?这其中,无非是一种惯性思维,即“权力与交易”思维。持这种思维者认为,没有实际好处的感谢一定不能产生实质效果,只是个人送礼风险太大,于是借“家委会”之名表达谢意,一来用“集体决定”的名头漂白了贿赂行为,二来也更能让老师坦然接受。

不管形式怎么变,贿赂就是贿赂。这些年我们也常听到不少家长“吐槽”教师收礼,但吐槽完毕又不能免俗地加入送礼队伍,而老师收了礼,家长会抱怨,不收礼,家长又不放心。于是,老师和家长都陷入了“囚徒困境”,实际上双方都很被动、很为难。老师手中的权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毕竟能决定自家孩子是否能受到更多的关照,家长们铆足了劲讨好老师,无非也就是想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关照。于是原本应公平施予的教育权力就成了家长们竞相贿赂的对象,家委会的异化,也不过是教育焦虑下对权力的加倍追捧所导致。

“家委会”变成“家委贿”,让教育尴尬,也让人们兴叹。教育自然应该恢复其本义,回归其本位,家长们也应该摒弃“权力与交易”的不良思维,但要真正实现权力与交易的“一别两宽”,恐怕还需要更多层面的努力。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