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要培育发展“永动力”

2019-01-17 08:28:4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陶庆先] [责编:潘华]
字体:【

陶庆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但现在大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措施比较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期效益、稳定增收不够,很难做到长期有效。在扶贫攻坚即将画上圆满句号的历史时刻,针对部分贫困地区存在的发展思路未理清、发展举措不得力等问题,应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构建区域持续发展动力,形成贫困地区跨过全面小康、开启基本现代化征程的强大支撑。

脱贫攻坚需要更为持久的动力

“缺乏产业,没有优势”是贫困地区的代名词,从已经退出和即将退出的贫困地区来看,不少地方发展动力依然不强。收好扶贫工作的尾,不仅要积极回应扶贫诉求,更要超前谋划、培育形成区域发展的持久动力。

扶贫大投入期待更为持续的产出。为推进扶贫攻坚,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仍然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达到280多万人;201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到1060.95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如果只是短暂地帮助贫困群众达到了脱贫标准,没有形成促进区域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帮助贫困群众真正跳出“贫困泥潭”,则难言达到了扶贫目标。

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需要持久的动力。截止到2018年,我国已连续6年超额完成每年1000万减贫任务,如此多的贫困户由多股力量扶持引导转变为主要依靠自身发展,如果没有后续产业带动、就业帮扶,不能形成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则部分贫困户可能遭遇增收难、致富难等问题,甚至出现返贫现象。

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户期待扶贫红利外溢。调查发现,少数贫困地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矛盾较为突出,部分收入较低的非贫困户“眼红”贫困户所获得的政策红利。要用发展来协调这种矛盾,比如通过产业扶贫等行动盘活贫困地区资源,让非贫困户都能或多或少享受到政策红利,则这种对立将得到有效缓解。

持久的动力来自何方

区域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聚集多方力量,产业培育、创业就业增收、教育投资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

产业发展是区域持续发展的首动力。产业是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将发展生产作为扶贫三件事中的第一件事。资料显示,湖南贫困人口中需要通过产业脱贫的人口超过贫困人口总数的50%。要实现贫困地区持续发展,就必须培育和壮大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契合贫困地区实际的产业,创新性构建贫困户参与分配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贫困户收入结构,让贫困户持续享有发展成果。

创业就业是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让贫困地区群众“动”起来,改变其贫困惯性下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培育其自立自强的发展格局,是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笔者在新宁分水村调研发现,部分贫困户通过养殖鸡鸭牛羊、种植经济作物,家庭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个别创业成功的贫困户甚至成为致富带头人,待人接物变得自信而大方,这就是创业就业带来的变化。

普惠教育是区域持续发展长久动力。思路决定出路,教育改变的是思想,影响的是几代人,一个贫困户家庭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其贫困状况可能由此而得到彻底转变。所以,应持续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使贫困群众子女接受更多教育,以改变贫困地区发展要素,形成长远动力;要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为职业农民甚至成长为技能型人才。

整合三股力量,汇聚脱贫致富洪流

单打独斗难以摆脱贫困束缚,群策群力才能更快战胜贫困。在脱贫攻坚收官阶段谋划长远发展,要积极推动“官方+帮扶+群众”力量整合,形成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挥官方引领作用指方向、定盘子、谋开局。通过党委、政府的引导,科学制定贫困村、乡镇发展战略规划,明确脱贫攻坚的重点方向。通过财政资金引领,推进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谋划一批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创设,盘活一批农村资产,真正将贫困地区资源用好、市场搞活。

发挥帮扶助力作用暖人心、促和谐、聚众力。通过驻村帮扶、结对帮扶等力量深入群众交流互动,了解群众呼声,化解可能存在的误解,强化群众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带动贫困地区脱贫。积极发挥乡贤、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爱心捐赠、引入同乡产业资本等方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

发挥群众自主作用深改革、做实体、优环境。充分调动村支两委、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村民小组组长、致富带头人等贫困地区中坚力量,引导广大群众思改革谋发展,支持、参与农村土地、林权、宅基地等制度改革,积极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推进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落实,有效激发农村生产经营活力。发挥群众在生产生活、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省社科院派驻新宁县分水村扶贫工作队队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