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动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2019-01-12 09:54:0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建国 田珊] [责编:刘畅畅]
字体:【

弘扬劳动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彭建国 田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高校作为育人的基地,承担着向国家建设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劳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更是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高校劳育要从观念确立、课程设置、平台建设上下功夫。

树立正确劳育观

一要弄清楚劳育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马克思说过“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不仅发展着世界,也创造着人本身。同时,艰苦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二要理解劳育的科学内涵。就是要培育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情感、增长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三要把握劳育的基本特征。劳育具有综合性,劳育是观念、行为、道德等多种要素统一,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还需要高尚的品德、创造发现美的能力;劳育具有实践性,劳动是人类最长久、最普遍、最基本的实践,在实践中学得更多、感悟得更深刻。因此,实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需要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来进行劳育。劳育具有情景性。任何劳育实践都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比如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情景中。在真实的情境中,大学生的感受更真实,劳育的效果更明显。四要理清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这说明劳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新时代将劳育与德智体美并举,这不仅是对劳育作用的正确认识,也是对德智体美教育的有力促进。

创新劳育课程设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方式仍然是课堂教学。因此,在高校劳育过程中必须创新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一要开设劳育公共必修课,引导大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积极劳动,克服“少劳多得”的投机心理,树立正确的劳育观。认识到劳动不仅是谋生的必要手段,更是通往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二要将劳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专业教育与大学生联系更紧密,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度更高,因此在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中渗入劳育,进行劳育观念上的引导,对劳育公共必修课的教育进行补充,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同时,要加强专业实践中的真实劳动锻炼,以进一步提高劳育实效。三要提高劳育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根据校情、学情开设符合学校建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劳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劳动的热情。如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课程,从低年级向高年级传授的劳育理论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次数逐步增多、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具体劳动的锻炼中,可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更多的创造性劳动。

搭建融合实践平台

切实推进新时代高校劳育需要平台的搭建,劳育平台的搭建为高校劳育营造更好的氛围、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指导,课堂教学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的结合有助于克服劳育课堂和课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更深层次的培养大学生对各种劳动的认同之感、热爱之情。因此,加快平台融合发展,结合课堂教学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是高校劳育的有效举措。一要搭建主题鲜明的课堂教学平台。在课堂对大学生进行劳育时,可以经常开展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如与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面对面,让大学生接受思想上的熏陶、实现行为上的改变,学习他们的“干劲、闯劲、钻劲”。二要创建多样、健全的社会实践平台。劳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所感。并且切身的劳动实践是一种服务他人、 教育他人的过程 , 也是服务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在实践中成长的速度更快。注重实践体验,建立劳动实践基地。三要加快融合课堂教学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努力改变课堂教学平台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状态,实现平台间的有效联动,搭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平台,将劳育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职业技能学习相融合。既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关于劳动的正确认识,理性看待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别,尊重任何种类合理合法的劳动,又能够在劳动实践中发展自己、创造财富、收获幸福。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