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非遗文化实施精准保护

2019-01-04 09:51:56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蔡霞]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湘绣、湘剧、土家织锦……作为非遗文化资源大省,湖南各地丰富的非遗项目是文化潇湘画卷中最为亮眼的元素之一。然而,这些久经历史风雨流传至今的非遗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呢?在看到非遗保护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湖南的非遗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通过普查、评估、完善各类制度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湖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大批非遗保护中心、展览馆、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纷纷涌现,加上“非遗进校园”“非遗传承培训班”“非遗文化走出去”等特色活动和项目的推动,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湖南“非遗画卷”。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收获了很多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

不过,我们也该看到,湖南非遗门类繁多、工艺复杂,大部分传承人学历偏低,尤其是非遗传承中的民间艺人,很难找准自身特点和定位。我们在考察调研中发现,不少非遗传承人都认为,谁争取到的政府支持力度大、拨款经费多、活动开展频繁、市场效益还不错,那就是本事,就是标准。可每种非遗都具有其唯一性和独特性,这就决定着,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也大不一样。很多老一辈传承人身怀绝技,他们趁着身体情况不错,全情投入到各种传播活动中,以为这样就为非遗保护传承贡献了自己最大力量,而没有将重心转移到培养技艺接班人上来。此外,个别非遗项目只会照搬沿用过去陈旧的模式,即便其中明显存在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也不酌情予以剔除或变换,这就比较盲目。

我们还发现,部分非遗项目参与人数多、规模大,掌握相对容易,在当地普及较广,传承做得非常好,但只能偶尔进行大规模展示,有的甚至鲜为人知。比如慈利板板龙灯,气势很壮观,参与的每家每户的男女老少干劲十足,但每展示一次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无法实现常态化传播。还有些非遗传承人满足于晋升级别、申请拨款、创造效益和成名成家,对于学习创新反而热情不高,缺乏对非遗保护的足够重视和正确的价值认知。这就可能会导致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停滞不前、与时代脱轨的状态,甚至面临被时代淘汰、最终消亡的严峻形势。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建议,主管部门应统筹兼顾,优化布局,针对各个非遗项目的特色与其存在的短板,实施分类传播与传承的保护机制。完善认定标准和工作程序,精准定位其保护的途径和力度,多举措创新载体和形式,依法办事、依规传承、依类保护,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分类保护机制的构建,能有效化解以上所述的问题。具体而言,我们提出这几点建议:一是将不宜在外奔波的高龄非遗传承人进行统一登记,实时更新,实施看得见的“国宝级”保护制度,有效引导他们培养年轻接班人;二是加强非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面向市场打造文创精品,拉动经济效益、树立品牌效应,让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认识,使其在文化生活中有感悟,知识上有长进,行动上有支持;三是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和培养,拓宽传承者艺术视野,增强能力水平,使其技艺在“独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以实现自身有绝技、社会有地位、生活有保障、传承有氛围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奏员、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副主任 )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