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脑瓜疼”越要依法行政

2018-12-10 09:53:24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周东飞] [责编:刘茜]
字体:【

12月7日,河北省曲阳县环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条题为“我县拘留2名燃烧散煤用户”的消息,引发关注。就是因为燃烧了散煤,就要被拘留吗?听上去,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12月8日,曲阳县政府发布情况说明称,该县没有对燃用劣质散煤人员进行过拘留,上述文章内容有误,系工作人员失误所致。也就是说,新闻大逆转又一次发生了,因为烧散煤而被拘留的事情,在曲阳并没有发生过。

然而,网友们仍是将信将疑。这次的疑惑并非惯性所致,而是这前前后后有太多的蛛丝马迹。首先,在曲阳县政府正式否认此事之前,该县“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受了相关媒体的采访。该工作人员并没有否认拘留的事实,而是解释称,对于违规使用劣质散煤的村民,第一次发现只是训诫和劝其改正,不听劝阻继续使用者才给予治安拘留。而被拘留的两名村民,正是“二次违规燃用劣质散煤”的人。

然后,媒体又在曲阳县政府官方网站上翻找到了一则11月份的会议报道。报道称,该县连续召开三次空气质量会商工作会议,部署治理散煤污染问题,提出了10项措施。其中的第八项措施为:对污染空气环境的人员进行拘留,电视台负责跟踪报道,对发现的负面典型公开曝光。对号入座,上述消息不正是“拘留曝光”吗?

看来,要让网友相信这件事真的没有发生过,恐怕还要费点力气才行。所谓公信力的流失,这就是活生生的案例。不过,凡事也还是要往好处看。往好处看,曲阳县政府否认拘留过烧散煤的人,这个表态好在哪里呢?至少,当地政府知道这种事情是“不该发生”的。

除了刑事处罚外,拘留作为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应该算是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了。没有人愿意好端端地失去人身自由,所以其震慑力可想而知。也因此,它用于公共治理,“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的。但治理如治病,不能为了见效就什么猛药都敢用。正是为了防止这样的冲动,公共治理和行政执法都讲究“法无明确授权不可为”。

我们必须承认,大气等环境治理的确是一件非常让基层政府“脑瓜疼”的问题。一方面,青山绿水必须要保护好。另一方面,基层民生领域又确实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方说冬季取暖的刚性需求。越是“脑瓜疼”,越是要守住依法行政的底线。到底什么情况下适用行政拘留措施,行政处罚法有着明确的规定。在这些法条之外,基层政府没有权力擅作主张规定什么“烧散煤者拘”,更没有权力真正去抓人。

曲阳县政府否认拘留事件的发生,前提是已经知道法律红线之所在。仅仅否认还是不够的,一方面需要更明确的补充证据,一方面更加需要对此前的一些明显违法的说法进行反思和纠偏。治污的任务越是紧迫,依法治污的底线越是需要牢牢守住。

潇湘晨报评论员周东飞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