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扶贫先扶志

2018-12-03 09:24:5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清霖] [责编:夏博]
字体:【

龙清霖

《北方文学》2018年第10期刊登了徐全庆的短篇小说《路》。小说中的徐卫东将来路走成了归途,为村子修路,修得辛苦且伤心。然而这条路并不是一个人能修好的——并不仅仅是一条水泥路,更难修的是村民依赖意识过重的“心路”。

“扶贫先扶志,小康不是事”。这句话道出了脱贫问题的症结所在:自主自立意识薄弱,依赖心理过重。扶志应当是扶人的主体,绝不该沦为“自我感动”式物质救助的附庸。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志”的重要性。而小说中的村民,多年前依靠徐卫东,不愿自食其力,多年后想依靠政府,宁可守着一条破路也不愿改变自己。试问如果人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他人身上,甚至视其为理所当然,那么这样的人如何能脱贫致富,又凭什么脱贫致富?即便物质上可以暂时富有,精神的贫瘠也终会使他们难逃困窘。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这个道理。

《路》既不是想突出徐卫东作为“先行者”的苦,也不是想讽刺村民见利忘义的阴暗心理,而是突出对比,从而揭露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同为一村的村民,徐卫东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打工仔蜕变为小有成就的工厂老板;而其他村民,陷于自我感动自我放弃的怪圈,依赖意识越来越强,与致富之路愈隔愈远。两相对比,恰恰说明,仅有单纯的物质救助是不够的,还是应该从农民自身寻找原因,扶贫先扶志,才能彻底拔掉“穷根”。

文学的作用是引导、警醒、批判;而我们则要带着问题意识,去聚焦、寻源、解决。只有在精神扶贫上多下苦功,充分激发每名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才能胜券在握、常态长效。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