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探索不能逾越伦理底线

2018-11-28 08:52:0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艺] [责编:欧小雷]
字体:【

彭艺

这两天,有关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震惊了学术界。26日,学者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后,这对双胞胎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消息甫出,这项研究遭遇学术界几乎“一边倒”的口诛笔伐。当天晚上,百余名科学家通过网络联合声明予以强烈谴责;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林琦公开表示:“这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问题的范畴,后果不可预测。”

学术界的质疑甚至反对,自然有充足的理由,尤其是基于伦理之上的考量,让这项研究成果面临巨大的道德谴责。一方面,即便技术100%成熟可靠,人类是否可以或应该编辑自己的生殖细胞和胚胎,绝非某个人能说了算。不少生物学界专家学者认为,它逾越了基因研究的伦理和安全红线,担心这和当年的克隆人一样,会引发“蝴蝶效应”,“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关不上了”。

另一方面,从目前公布的相关研究成果而言,还没有足够理由证明这项技术已趋成熟。修改基因“防艾”,其实是利用“基因剪刀”技术去掉了编码CCR5蛋白基因的32个碱基对,最大的好处是拥有修改后基因的人对艾滋病毒有很强的抗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她)对艾滋病完全免疫。而且修改后的基因,一旦遭受黄病毒属病毒感染,有可能引发其他更严重症状。最重要的是,基因编辑工具虽然威力强大,但也会有很多“脱靶”情况——错误地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在植物类领域,“脱靶”不是问题,即便实验失败可能推倒重来,但人类生命科学里,一旦脱靶,谁来负责?

霍金先生曾说过,“法律能禁止人类编辑基因,但人性无法抵挡诱惑。”从整个事件来看,“基因编辑婴儿”存在着诸多谜团、疑点,该实验背后是科学狂人的探索之心,还是另有所图,外人不得而知。

事件发生后,国家卫健委要求立即调查依法依规处理;广东省卫健委表示针对此事件已展开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启动调查;27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两位共同发明人分别发表声明,谴责该试验滥用技术。在事件发酵了一整天后,学者贺建奎终于出面回应各方质疑,称自己将于另一学术会议上公开该项目的数据。

普罗大众对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认知、认同往往具有滞后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任何研究不能违背伦理的底线。在人类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上,宁可多一份质疑和慎重,才能让人类自身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