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018-11-20 07:59:1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腾云 杨金] [责编:夏博]
字体:【

李腾云 杨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奠定了深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深叶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相融,与“国家一统、民惟邦本、以文化人、和而不同”的传统处世智慧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允执厥中、隆礼重法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正是源自包括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廉耻等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

当前,我们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时,既要善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永恒价值源泉、珍惜最根本的精神纽带,与其同频共振,又要勇于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时代新风孕育时代新人。比如要把孝敬父母的传统孝道引申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孝”,把立身立功转化成“服务人民”的不懈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新”,为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强大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走过上下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兼收并蓄中与时俱“新”。不同于曾经璀璨、现已“作古”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三大文明,中华文明秉承“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等创新性思想,即使朝代不断更迭、民族不断融合,但文化血脉始终绵延不绝,而且每次革故鼎新,都更加坚定了其道路自信。中华民族自古就坚守着历史传统,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最终都被中国化。比如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不断被中华文化包容、改造、吸收和诠释的过程,是中国人鲜明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则是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当前,我们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时,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必须铸牢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政治灵魂,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确立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坚守科学自然法则提供了理论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结合释道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其主体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正如《道德经》所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是当代人演绎“自然之魂”、坚守自然之道的理论根基。比如遵循“修齐治平”“自强不息”的立身规律。人生要有理想、有抱负、有信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正确对待名利和一切身外之物,做到自知者明、自强不息、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实现“身心合一”,促进身心和谐;遵循“中和”“仁爱”的处世规律。“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内有“中和”之质,外必生“仁爱”之念,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使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甚至整个社会都充满祥和欢乐、友爱情谊,实现“人我合一”,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遵循“道法自然”的治世规律。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只要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焕发蓬勃生机,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

(作者单位: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娄底基地、中共娄底市委讲师团)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