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31年当讲师不评职称”

2018-10-31 10:23:03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董怀国] [责编:刘畅畅]
字体:【

有感于“31年当讲师不评职称”

董怀国

最近几天,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5岁的讲师龚德才在网上走红。在接受几个学生的采访后,龚德才31年“专注教学,不评职称”的经历被大量转发,随即引发网友讨论:“大学老师到底是课讲得好重要,还是科研搞得好更重要?”而龚德才本人回应说,看到那么多学生肯定自己的教学,“做30多年讲师很值得。”

(10月26日掌上长沙)

从理论上来说,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职称的高低,直接同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工资福利等好处挂钩。所以正如我们看到的,社会上庞大的人群在进行着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地按照相应要求参评各类各级职称。但是被三个班的学生一致推举为“最受欢迎的老师”的龚德才,却对于名利很有些淡薄,不是参评不上相应职称,而是31年间从未去参评!在他看来,“课上得好就行。”

也就是说,龚老师是一个既大方又“抠门”的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事关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他真的一点都不在乎;而对于被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上课,他却要节约每一分钟的时间。说到底,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价值取舍问题。他在24岁就成为全校最年轻的讲师,当时开玩笑说“要创个纪录,成为一个从最年轻到最年长的讲师”。如今他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想法,舍弃评职称能带来的系列待遇,换取了广泛涉猎相关图书、每节课写2000字的手写教案以及同事、学生的高度评价。这种学术上的严谨、工作上的勤勉、追求上的执着,让我们肃然起敬。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要求每一个人都像龚德才那样,主动放弃自己可以拥有的相关职称待遇。而是应该看到,职称评定制度固然在初始时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科学化和公平化,但在时代发展之下,依然暴露出一些不足来——像龚德才这样每堂课都有约2000字的手写教案、学生对他好评如潮,为什么没有成为给他更高职称的依据呢?

我相信包括龚德才在内,没有谁会在完成高质量的工作之后,硬生生拒绝顺理成章而来的相应待遇。龚德才们会对职称评定不感兴趣,问题就出在职称评定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自己在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之后,成绩看得见,水平被称道,却还得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过英语关、论文关、资料搜集关、评审讨论关、指标争取关……这繁杂的事务,让很多潜心于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懒得去劳神费力。如果从“不让老实人吃亏”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职称评定制度,真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程序要更简约、评价要更科学、结果要更公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说现行的职称评定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才的日常工作带来了干扰,不利于“盘活”“用活”人才,那么在“评什么”“怎样评”“由谁评”等关键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以为改革的根本要求是—将对日常工作的打扰减到最小;将对人才发掘的力度提到最强。

来源:长沙晚报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