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干部容错纠错的着力点

2018-10-18 08:41:4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贺全胜] [责编:曾晓晨]
字体:【

贺全胜

容错纠错机制是保护和激励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砥砺奋进的制度设计。中央办公厅颁行《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为党员干部锐意创新积极干事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干部容错纠错,有三个着力点。

科学把握容错的内涵和边界。归根到底,容错是为了激发和提振干部探索担当的“精气神”,为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科学把握容错的内涵和边界,是切入容错纠错工作的现实动力。一是准确把握容错的内涵。容错之“错”,是指改革创新中工作方法简单、经验欠缺或路径选择失策、不确定性下难以预判、不可抗外力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可从轻处分或免责的过失性错误。二是科学界定容错边界,规避容错随意自由裁量扩大化。探索失误、无意过失是可容错的表现形式,有规不循、违法乱纪是不可容错的表现形式。因而,科学界定容错的边界,严格区分改革创新中不确定性下工作失误、制度不完善情况下前瞻性决策误判、处理社情民意问题中试错过失,有力规避容错随意自由裁量扩大化倾向,减少行政程序和行政成本。三是开列容错的负面清单,划定容错红线和底线,切忌把容错当成怠政渎职的“护身符”或违法违纪的“挡箭牌”,彰显容错纠错的正义性包容性,为切入容错纠错工作提供现实动力。

合理创设容错路径。一是创设宣传引导、宽容试错的推动路径。通过政策宣示、专家宣讲、媒体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先进人物,积极推介容错好经验好典例,营造崇尚创新、宽容试错的社会氛围,推动干部干事创业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创设容错评估方法科学化路径。坚持“不告不理”原则,凡受理容错申请后,必须根据容错对象的一贯表现,实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实事求是做出结论。对于重大失误评估,应吸纳相关专家、学者、组织机构“把脉”,确保容错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公正性。三是创设容错心理矫正路径。当前社会上对改革创新失误的宽容度并不高,部分干部对容错心存疑虑,担心影响发展前途。必须端正容错观,矫正他们“怕而不为”、“为而出错受伤害”等心理,为勇于改革积极创业、以民为本勤政清廉的干部撑腰鼓劲;四是创设容错监督检查、反向鞭策修复路径。加强容错纠错工作监督检查,防止容错机制的滥用,容错纠错不纵错。同时以容错实例的反向鞭策修复功用,增强干部勇于探索创新、修正错误的力量,使之放下包袱、放手工作。

建构完善执纪问责和容错免责相结合的协同机制。一是建构严管和关爱干部相结合的容错协同机制。建构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严管和关爱干部相结合的容错协同机制,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大胆起用符合容错情形的干部。二是完善容错整改和激励干部相结合的协同机制。完善党委与人大、纪检监察机关与组织人事部门相结合的容错协同机制,协同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容错整改措施,保护和激励干部。三是建立警示防范和回访教育协同机制。组织、纪检、审计部门提供法纪和政策咨询,通报典型案例以警示提醒党员干部,谨防误闯禁区。按照“谁容错、谁回访”的原则,建立回访教育机制和容错跟踪台账,及时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表现和生活情况,鼓励干部创新创业。四是健全容错纠错协同机制。健全干部探索创新的容错保护制度、担当激励制度、动态监管制度,协同实行相关部门容错定期沟通会商机制、免责认定审核机制、纠错建议机制,实现执纪问责和容错免责相结合,为推进容错纠错工作提供制度张力,激励干部“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最终“干成事”。

(作者系省直党校教授)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