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的“儿童酱油”又是一种忽悠

2018-10-15 09:18:44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杨朝清] [责编:蒋俊]
字体:【

江苏省消保委日前发布的酱油产品比较试验报告显示,“儿童酱油”营养品质未必都优于普通酱油。比较试验发现,5款宣称为“儿童酱油”的产品在营养元素等指标上与普通酱油没有太大差异。(10月14日《新快报》)

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今天,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当以血缘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与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组合在一起,许多家长即使会在消费上压抑自己的欲望,也会想方设法地给予孩子更有品质的成长环境。“爱他就给他最好的”,商业广告的推波助澜,让一些充斥着炒作的符号消费层出不穷。

作为一种常用调味品,酱油许多家庭都会使用;身价不菲的“儿童酱油”,源于它被人为地编织出了一张看上去很美好的“意义之网”。一方面,迎合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焦虑,声称“儿童酱油”在质量管理上更加严苛,更值得消费者托付信任;另一方面,“儿童酱油”被虚构添加了某些微量元素,有助于帮助孩子们在与他人的对抗与竞赛中脱颖而出,迎合了家长们的成功焦虑。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广告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重要的是触动他们的心灵、情感和欲望,努力做到“说服”和“认同”,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名不副实的“儿童酱油”,比普通酱油、国产酱油昂贵不少,其宣传的“高质量,高营养”却缺乏依据,说到底只是商业忽悠的一种手段。

“儿童酱油”的招摇过市,也和一部分人的符号消费需求密不可分。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让不同的人在市场中拥有不同的机会和待遇,在生存生态上存在着鲜明的反差。消费上的差异,不仅彰显了一个人的经济实力,也体现了他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具有一定的社会分层的功能。消费那些一般人消费不起的东西、偏好那些“小众”的东西,成为一些人赢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方式。

不过,“儿童酱油”的消费行为背后,其实也隐伏着消费者购买优质商品的真实渴望。要想压缩畸形的符号消费的生存空间,就得正视消费者的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不断提升品牌吸引力与认同感,逐步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费文化,这才是治本之策。

杨朝清(湖北教师)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