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就是新的长征

2018-08-30 17:59:0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尹同君] [责编:蒋俊]
字体:【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略选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决定和执行的长征一样,改革开放也是党在重大历史节点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处在极度艰险之时走出异常困境、迈向辉煌的伟大长征。40年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改革开放开启了波浪壮阔的历史新篇章

改革开放是形势逼出来的。40年前,党和人民忧思“中国向何处去”。邓小平大声疾呼,“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我们党迅速转移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激发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是以对党的事业绝对忠诚的政治担当破除一切艰难险阻。长征是历史上罕见的令人血脉贲张的历史事件,那一代年轻人背负着光荣和梦想,以对党的事业绝对忠诚、为人民创造一个新社会的政治理想,成为中国人民的脊梁和核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毅然推开了改革开放之门,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自此激荡神州,一个国家的命运由此深刻改写。邓小平带领新一代共产党人,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强大政治自觉性,坚持“谁不改革开放谁下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党的战略重心转移。

二是以实事求是的政治智慧冲破一切条条框框的束缚。红军长征是从前没有过的事情,必须依靠实事求是的思想自觉,整个长征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探索,是没有预设操作路径可循的“闯”和“试”。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旧的思想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步一步摸索过来,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经验。

三是以统一战线的政治谋略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红军长征每到一个地方,都尽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统一战线工作。正如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资金过剩、市场不足等问题,一个具有十多亿人口和近千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中国,无疑是他们资本、市场扩张的宝地。对此,当时的最高决策层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派出各种代表团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引进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在农村改革初步成功后,很快就把城市改革提到日程当中,迅速启动沿海、沿江、沿边开放战略。

四是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按规律推进改革开放千秋伟业。改革开放这个新的长征具有巨大力量,是因为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使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主动地、建设性地进行自我变革,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速度与开放程度具有正相关性。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把市场经济的长处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面临新的历史考验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看似寻常的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境况中,往往变得不那么简单。东中西部、城市乡村,“发展差距甚至达一个世纪”;13亿多人口,比美日德法英人口总和的两倍还多,利益诉求千差万别甚至彼此难以理解。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

一是涉深水区和啃硬骨头的困难程度前所未有。2014年初,习近平同志在接受外国媒体专访时这样介绍中国的改革:“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简政放权,调节收入,改革不可避免会触碰一些固有利益。换句话说,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权、去自己的利,不是每个部门都愿改,也不是每个群体都想改。“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未来这些年,我们所要啃的硬骨头、所要涉的险滩不知凡几,还正在穿越“历史的三峡”。

二是改革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突出程度前所未有。改革行至“深水区”——两难问题突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却处于价值链低端,“中国创造”尚未迈上高原地带,资源环境代价沉重,产业转型比经济增长更难。要稳增长也要调结构,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要推进资源价格市场化也要抑制通货膨胀,要提高劳动报酬也要控制企业运营成本……必须全力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方能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与过去普惠改革不同的是,现在的改革,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两难情况越来越多。

三是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民生领域的期待程度前所未有。目前我国民生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还很艰巨。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4。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尽管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但对“分配不公”的抱怨也多起来。城乡居民收入跑赢CPI、跟上GDP,但“被增长”“被平均”的声音从未消失。特别是高房价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一线城市不堪房价重负,三四线城市房价近两年也是一路疯涨,基本翻番。房价已经具有了惊人的节育功能,年轻人的“诗和远方”难免不被现实的物质困窘所羁绊。

四是外部压力和挑战阻挡的严峻程度前所未有。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美国对华贸易战告诉我们,美国企图全面遏制中国,企图以贸易、金融等多种手段阻止中国的发展之路。面对当前的世界变局,如何坚定不移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得道多助的国际氛围?如何既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同时防止个别国家强硬遏制和背后暗算?如何既要维护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又使国际社会能够平稳接受中国崛起与国际结构变迁?这些问题,都在考验中国的战略成熟度与内外统筹能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次新的伟大长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更是伟大革命中的新的伟大长征。推进改革没有歇歇脚一说,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而上。

一是要恪守“三个不能变”这个根本原则,确保道路方向正确。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改革要“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必须坚持“三个不能变”: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方向决定当代中国命运。我们不断推进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通过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要突出问题导向这个鲜明特点,大胆鼓励求实创新。“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鲜明特征。要针对突出问题亮出改革之剑,确保改到实处、收到实效。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再到深化国企、教育等领域改革,面对积存多年的顽疾、利益固化的藩篱,不触碰难点,就不是改革,不击中痛点,就难见成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鼓励探索创新,着力抓试点、求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对试点中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推广应用,由点及面、重点突破,形成总体效应。

三是要讲究整体规划统筹这个总的方法,确保改革蹄疾步稳。我国改革循着从农村向城市、从沿海向内地、从增量向存量、从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次第展开。邓小平形象地概括为“摸着石头过河”。深水区的改革,确实需要增强整体意识,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增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全面改革,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推进。

四是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价值取向,突出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我国在推动市场化改革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增加和累积了相当多的问题。一如邓小平曾指出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时代谋划推进改革的逻辑起点。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因此,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要推动有利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改革。

五是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形成两条主线:一是企业改革——所有制改革;二是价格改革——经济运行机制改革。推进企业和所有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价格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抓住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两个重点,坚持双线推进,努力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六是要善于运用法治这个基本方略,依法有序推进改革。只有在法治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寻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公约数”,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才能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改革重在突破,法治重在规范。全面深化改革,要勇于“破”,即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但“破”不是无边界、无底线,要沿着法治的轨道前行。“破”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立”,即形成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高效的法律和制度。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保守僵化、已成为发展“绊马索”的条条款款,该修改尽快修改,该废止果断废止。

七是要坚持对外开放这个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民粹主义泛起、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经济全球化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中华民族具有既恪守原则又高度灵活、有大风骨亦有大器量的优秀传统,“一带一路”战略将我国改革发展置于更广阔的国际空间主动开放。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我国宣布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表明了中国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保护主义阻挡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八是要建强干部队伍这个关键引擎,优化组织人才保障。党员干部是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教育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勇于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为此,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改革开放的深化,要求各级干部既能捏着政策法规这张“王牌”,又能装着专业知识这些“硬牌”;既身怀看家本领和核心竞争力,又具有广博知识和宽广视野;既有硬功夫,又有软招数,真正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基于此,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要在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中充分发挥作用。

长征和改革开放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守信仰、克服困难、冲破险阻的大远征,都是打磨队伍、结晶思想、提炼智慧的大考验,都是改变现实、开创未来、留存史诗的大手笔。长征精神不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不可战胜!

(作者尹同君,系湖南省衡阳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校(院)长。该文是作者应邀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和浦东干部学院8月24召开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