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逻辑与实践的力量

2018-08-29 17:04:2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健华]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实践的逻辑与实践的力量

——写在真理标准大讨论40周年之际

态度问题,既是立场问题、又是认识问题,科学的态度需要有科学的认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抵制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离不开科学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唯物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一、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千百年来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关于人类自身解放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汲取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等最新科学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范畴为逻辑起点和逻辑线索,阐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是最根本、最直接和最具体的实践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根源,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现实力量和有效途径,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入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改造自然、发展社会生产力,劳动变革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劳动改造自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进而追求自身解放的实践中,通过对物质世界、意义存在以及认识本身的认识和把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形成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实践范畴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核心范式和逻辑主线。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考察和把握,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

二、人民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追求

为人类求解放是马克思一生的实践追求。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已经消灭,思想道德觉悟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未来社会基本原则的阐述,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追求,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正、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讲: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追求,就是要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不断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推动生产关系不断进步、不断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并在二者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我们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断推进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实践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推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西方到东方的伟大历史进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在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代背景下,在探索和指导人民大众翻身求解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是在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在探索和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在探索和指导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也是在不断认识和指导实践中发展的理论。对实践的认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对实践的指导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模式。实践的时代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理论特征和实践目标,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解放始终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的不变价值追求。

(曹健华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 湖南行政学院副院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