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游学像异类”是教育的扭曲

2018-08-08 10:37:1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莹]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这几天,杭州的孙女士有点忐忑:在民办小学读六年级的儿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游学,要在英国待两周,这是儿子第一回离开身边,也是第一次出国。今年暑假前,儿子和她打招呼:暑假要参加游学。“本来还想拒绝,但打听了一下,不得不应承下来。”孙女士说,一个同学的妈妈告诉她,班里有三个孩子参加这次游学,只有她儿子从没出过国。(8月1日 钱江晚报)

“学校的游学,每年有很多同学报名,生怕抢不到名额。个别没参加过学校的游学,父母也带出国旅游过,只有我儿子没出去过。”孙女士说,每次开学,同学都会交流假期生活,分享出国经历,儿子插不上话,“他没跟我抱怨过。今年小学毕业,说小学最想完成的一个愿望就是参加学校的游学。”然而,儿子出国游学一趟的费用要3万元甚至更多,相当于孙女士3个月的工资,既想满足孩子的愿望,又不想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这样的苦恼在工薪家庭普遍存在,如今不去游学的中小学生似乎成了”异类”。

游学正是当下一个火爆的产业,一到寒暑假,各种辅导机构便纷纷推出国外游学项目,组建各自的游学团队,而参与游学的学生数量也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但课外辅导机构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他们在宣传中将游学项目说的天花乱坠,其中不免有夸大之词。去国外游学,在游览不同国家风景的同时,还可以接触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这些都是肯定的,但是否让孩子去游学,还需要家长量力而行。

对于条件充裕的家庭来说,完全有能力负担得起几万甚至更多的费用让孩子去旅行,但动辄数万的游学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可偏偏有这样的家长:家庭条件一般,自己省吃俭用,却不惜花费重金在各种方面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吃要吃进口的,穿要穿名牌的,出门要车接车送,在家也是包办所有,总之孩子的一切在同龄人中都是“顶配”。而很多孩子,也在如此豪华的物质冲击下,攀比心越来越重。拿游学来说,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看来,没有出过国的、没有游过学的就像“异类”一样,这其实就是一种攀比。

“不游学像异类”的心理实则是攀比心在作祟,也是教育的扭曲状态。如今,寒门出贵子的例子仍然常见,可教育并不是砸钱越多收获就一定越大。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让孩子外出拓宽眼界、增长见识的确有助于成长,但父母不该把教育当作攀比和炫耀的筹码,这样无形之中也会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功利性。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