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伪科普”伤了“真感情”

2018-07-20 08:23:3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玉龙] [责编:蒋俊]
字体:【

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里,往往能看到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的文章。这些文章开篇“科普范儿”十足,可往下走便画风突变,成为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的“载体”。这些“伪科普”文章,大多集中于两性疾病、健康养生等领域,被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商家利用,成为宣传其产品或服务的牟利工具。

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这样的文章,极容易给受众带来认知上的混淆。尤其是,对于有相应症状的患者而言危害更大。

或利用日常经验编织“科学神话”,或援引国外研究数据显示权威,以科技术语和“国际荣誉”吸引眼球,是这些“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的常用“套路”。对于公众而言,若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很难明辨真伪。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科普知识”文章,不仅附上活生生的案例,还有一些耸人听闻的警示,更有精准的“救命”通道,让那些辨别能力有限的中老年人一旦沉溺其中,极容易破财又不能免灾。

虚假医疗文章最大的危害是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面对“伪科普”,首先需要受众有正确的认知,并加强防范。比如,面对朋友圈里的“医疗知识”,应多向正规医院医生求证,同时做到对这类“伪科普”不信不传。

其次,须强化监管与审核。一方面,自媒体平台应对发布的文章加强审核。例如通过关键词屏蔽、黑名单提醒等方式管控“伪科普”文章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有针对性监管,通过拓宽举报渠道,加大对广告主、经营者和发布者的整饬力度。

“伪科普”之所以肆无忌惮、兴风作浪,恰恰证明“真科普”的缺位。因此,卫生部门应注重科普宣教和疾病预防,既让公众有获取医疗科学知识的正规渠道,更为公众配备上“伪科普”防身武器。惟其此,才有可能不让“伪科普”伤害受众的“真感情”“真权益”。(杨玉龙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