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回答好四个问题

2018-07-07 10:13:4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高长武] [责编:曾晓晨]
字体:【

图/张杨

高长武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然要科学回答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传承弘扬、传承弘扬什么、怎样传承弘扬,而要回答好这三个依次递进的问题,必然回避不了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稳步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呢?简单地讲就是要传承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那么,哪些内容算是“优秀”的呢?该怎么界定?

至少如下三条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其一,是积极向上向善、具有正能量的思想精华;其二,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且富有永恒魅力、持久价值;其三,可以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科学评价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做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主要思想武器和根本方法。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五个关键要求:

其一,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满盘接受、照搬照套,也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而应该坚持两分法和具体分析,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加以鉴别与分析、取舍与扬弃。

其二,加强挖掘和阐发。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取舍的基础上,要系统梳理和归纳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上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对今天仍有借鉴价值的思想精华、智慧启示,进而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阐发。

其三,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茫无目的地陷入到故纸堆中不能自已,而是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同我们正在从事的实践相结合,同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联系,做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

其四,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即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成分,由于时代的发展进步和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它们与今日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也还存在许多不协调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只有根据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它与今天中国的社会实际相协调相适应,真正“活”起来、“用”起来,其时代价值和积极作用才能得到真正发挥。

其五,反对历史虚无、简单复古、去中国化、盲目排外等错误做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无视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踩到地上,视之为影响中国进步的万恶之源,又不能无视其本身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和消极、落后因素,把它说得尽善尽美、吹上天去,视之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妙药,也不能“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迷失自我、妄自菲薄,热衷于“去历史化”“去中国化”,还不能唯我独尊、盲目排外、自我封闭,拒绝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

在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涉及到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其中有两点尤需注意:

其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实际、中华传统文化有机有效的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须臾不可离开的必需因素,二者互为需要、不可割裂。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已经表明,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实现结合而且是有机有效结合,避免割裂和对立,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其二,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以儒代马”“以儒化马”等错误观点。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看到二者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一面,不能割裂和对立,也要看到二者在时代性上的差异和在层次及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奉行的行动指南和立身之本,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无可争辩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是任何其他思想文化都不能替代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要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鉴别分析、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从服务于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党的文献》编辑二处处长、副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