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变迁视角下的教育资源配置

2018-06-13 08:19:1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黎]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村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其中突出表现为人口的快速地流动,这无疑将引发农村教育适应性变革。如何处理好农村教育、人口、村庄发展三者的关系,推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课题。在国家治理转型、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环境下,面对较为普遍的经济、地理、文化多重意义上的“空心村”现象,和教育资源在城市、小城镇、农村之间配置的差异越来越大的严峻现实,亟需重新研判农村教育、乡村人口、村庄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探索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加快改变城乡教育“落差”的格局,增强教育在滋养乡村文明、维护社会公平中的基本功能。

村庄社会变迁与农村人口流动的趋势决定着教育资源配置的未来走向。教育资源占有程度对于乡村教育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始于本世纪初持续十年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推动教育资源上移,体现了教育资源配置与农村人口流动相一致的变化方向,但在客观上却造成对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足,对乡村发展尤其是村庄发展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学生入学难、上学路途远、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家庭负担加重、教师流失加剧、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家长被迫陪同子女读书、送子女进城读书现象不断增多,加速了村庄的经济、人口、文化“空心化”。

教育资源配置不能简单地以生源多少为标准。尽管城镇化难以逆转,但村庄还将长期存在,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互动、融合的增强,农村人口单向流出格局已有松动,教育资源配置必然要充分考虑村庄社会变迁与农村人口流动的趋势,充分考虑教育的公平性与多重功能,调整配置的重心、方式,优化运行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力,更好地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乡村教育体系获得充足的资源,更好地保障村庄这一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的可持续发展。

村庄社会共同体与乡村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加快教育资源的城乡公平配置。村庄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延续的一块基石,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当前传统村庄社会不断解体和原子化的时代背景下,重建现代村庄共同体意义深远。现代村庄共同体必然建立在村庄共同的文化基础上,乡村学校作为传承乡村文化的公共空间,对村庄价值观念重塑、村庄文化涵养、公民意识培育作用显著,从而推进一个个自我发展、自我循环的新型村庄社会共同体的形成。因此,今天的农村教育不仅承载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也肩负着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是村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新的村庄共同体,必须加快教育资源城乡公平配置,优化区域教育资源,营造乡村教育的空间条件和社会氛围,以学校为载体、教育为手段促进传统的村庄乡土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明、工业文明有机对接,催生作为现代村庄文化内核的新乡村社会价值观念,形成共同认同的发展方向,建立自我治理社会结构,实现村庄社会结构与治理结构及其治理体系的现代转型。

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与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是推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保障。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公共性资源,实现公平配置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根本要求,是当前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政策取向。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必须充分考虑城乡人口与教育的协调发展,既要与人口变动特性相符,也要与其本身特性相符。同时这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问题,涉及多重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当前亟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利益与政策调整、制度改造与创新,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地理环境、人口变动等情况,作出差异性制度安排。重点要进一步推进政府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改革,着重加大对农村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建立城乡师资统筹配置机制,推进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公平共享。

在新一轮改革中,只有把构建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作为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一环,才能更好地破解城镇化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村庄发展多重困境,推动城乡社会融合发展。

(作者系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