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新民俗不妨理解一笑

2018-06-08 08:46:00 [来源:潇湘晨报] [责编:刘茜]
字体:【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开考。记者盘点了一下送考人群的“特色装”:妈妈穿旗袍,爸爸穿红色衣服,弟弟穿超人装……(详见今日A05版)

网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叫做“没有想到,拯救旗袍的居然是高考。”是的,从几年前开始,全国很多妈妈们都开始穿着旗袍给自己的孩子送考,宛然已经成了高考新民俗。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据说旗袍寓意“旗开得胜”。也只能是据说,因为谁也无法论证,妈妈穿了旗袍,孩子到底能提高多少分数。这个新民俗的诞生,也就是几年的光景,再远是没有这种讲究的。

不单单是旗袍,高考新民俗中对于穿衣的讲究,有妈妈要穿旗袍,也有爸爸要穿马褂。因为,马褂寓意“马到成功”。不但有衣服式样的要求,还有颜色的要求。第一天,要穿红颜色的衣服,这样可以“开门红”。第二天,要穿绿颜色的衣服,这样可以“一路绿灯”。第三天,要穿红色和黄色的衣服,这叫“走向辉煌”。

要是再讲究一点,不仅穿衣服有规矩,衣服之外也还有各种说法。比方说,手里要举一支葵花,这叫“一举夺魁”。或者,可以拎一串粽子,这叫“连连高中”……所谓的高考新民俗,就是有人希望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这样说了或者做了,其他人觉得有道理,也这么说了做了。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其实,这些高考新民俗里边并无严密的逻辑或者科学的道理可言。如果谁非要从旗袍、马褂、葵花、粽子里边找出科学规律,只能送给他一个“杠精”称号。那些这样去实践的家长们,也未必就是从内心里相信旗袍和马褂的神奇魔力。他们不过是图一个吉利而已,考生的实力到底怎样,可以说平时就已经定型了,穿不穿旗袍、马褂根本影响不了分毫。

既然如此,我们应当尊重家长们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理解,并且善意一笑。甚至,我们也可以默默送上自己的一份祝福。判断一种社会行为应当或不应当,主要是看这种行为有没有给他人、给公众带来不利影响。旗袍送考之类,表达的是家长的祝福,对他人和社会没有丝毫的不良影响。那么,这样的高考新民俗自然是可以接受的。

何况,所谓民俗,并无任何事实上的强制力。信者自去践行,不信者一笑就是。

本报评论员周东飞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