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2018-06-07 07:40: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沈贤岚] [责编:夏博]
字体:【

沈贤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中国要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关键。在提升过程中,我们难以避开的是东西方在文化底蕴、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尤其是西方社会几代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东西方长期冷战所形成的文化对立影响,不自觉地对中国的话语宣传抱以警觉和心理排斥,因此提升中国话语权必须穿越文化隔膜所形成的“铁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综合考察东西方交往的历史和现实,我们发现,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可让中国话语影响力获得更好提升。

对中国话语体系进行“信达雅”的转换

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覆盖广泛、包罗万象,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理论体系严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理应成为对外理论传播的核心内容。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等,都是我们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深厚底蕴和内容载体。但如果我们不加改造进行“直译”,则难以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因为西方社会有着自己的话语逻辑结构。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不够大,与话语体系的对外转换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晚清著名翻译家严复曾经提出,翻译外文作品要做到“信达雅”(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这对于中国话语的对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必须致力于寻找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诠释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使得转化后的传播内容更加符合西方人的逻辑思维结构与认知体系,从而将其融入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当中,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实现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渠道的创新

长期以来,电视、报纸、广播是西方社会民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传播着西方社会的主流舆论,谁能够影响主要电视台、大报,谁就能控制舆论走向,因此美国社会一直有“总统统治4年,新闻界统治万世”的说法。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等新媒体逐步成为影响西方社会民众的主要渠道,这在美国新世纪以来进行的两场总统选举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奥巴马和特朗普都运用新媒体手段在总统选举筹款落后、主要传统媒体不支持的情况下战胜了对手。

对于媒体传播手段变化所引发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因此,除了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之外,我们还要善于充分运用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等西方新媒体平台来进行传播创新,分众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进一步优化中国话语体系的传播艺术

首先是改变单边传播模式,力争吸引外国人主动关注中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通过项目交流和人才对话,推动西方社会精英关注中国、研究中国,并获得他们的认同。

其次是推动西方社会客观公正认知中国国家形象。应加强策划,对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艺术包装,在西方知名电影等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中恰当植入正面的中国人物、事迹以及国家形象,改变以往中国在西方国家民众当中的不真实、欠客观印象,在潜移默化中赢得西方民众的认同。

还要鼓励开展旅游、留学、家庭互访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努力促进中外双向交流,从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深层次了解中国并接受中国话语体系。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