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

2018-06-07 07:39: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梁建新] [责编:夏博]
字体:【

导读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因为故事能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何把中国故事、时代故事、湖南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传播更多正能量,并不断书写更多精彩新故事?湖南日报特约社科理论专家建言献策。

梁建新

故事既是国家历史与人民生活的积淀,又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理念的浓缩。讲好中国故事,既可以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尊重、多一分理解、多一分认同,使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牢固、越来越真实,又可以增加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上下求索的正能量。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习主席本人就是讲中国故事的大师——无论是出访演讲、撰写文章,还是会议发言、调研谈话,都具有强烈的“讲故事”意识,传情达意具体生动、通俗深刻,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与中国精神。

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荡气回肠的奋斗实践,造就了丰富精彩的中国故事:既有庙堂之高的故事,也有江湖之远的故事;既有繁华浪漫的现代都市故事,也有芬芳泥土的田间小道故事;既有历史久远的老故事,又有润心励志的新故事。这么多中国故事需要通过传播产生无穷正能量,但很多人不喜欢也讲不好中国故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脑袋空”,平时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对中国历史一团漆黑,对中国现实一知半解,对世界大事不闻不问,自然无故事可讲;二是“距离远”,距离人民群众、现实生活远,而最感人最精彩的故事大多源于人民、源于生活;三是“心里怕”,由于对故事蕴含的道理缺乏深度发掘与精准把握,怕表错情、会错意;四是“能力弱”,讲好故事不但需要生动而丰富的题材,更需要高超的表达能力,否则一个精彩的故事也会变得枯燥乏味。

面对讲中国故事这一时代命题,我们必须勤于读书、精于思考,深入群众、贴近生活,通过不间断、持续“充电”提升能力,有力铲除“空”“远”“怕”“弱”的根源,为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使命扫清障碍。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要把握五“要素”:

一是选择好故事“人物”。故事是人讲的,通常也是讲人的故事。一般来说,对世界讲中国故事应选择国际事件中的中国人物。比如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时,就讲述了在抗击法西斯德军中与俄罗斯并肩战斗的坦克连指导员毛岸英、中国飞行员唐铎、中国女记者胡济邦3个典型人物故事。在国内讲故事,选择讲述身边典型人物会更有感染力。比如长沙理工大学2015级研究生邹勇松出身贫寒且重病缠身,靠每天4次透析维持生命,但他用坚韧与顽强精彩演绎了“心若向阳,无畏绽放”的人生姿态,2018年3月还获得了中国专利局颁发的新型专利“共享打印机”的授权通知书——笔者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动,也以此激励了更多青年学生。

二是选择好故事“题材”。中国故事的题材千千万万,中国故事的元素林林总总,讲好中国故事,应精选能代表中国形象、传递中国理念的“人”与“事”,使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风景点。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苦奋斗,造就了大量故事题材,深度发掘、系统整理这些故事题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工程。比如讲述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谭嗣同等湘籍历史人物故事,可传递“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讲述将张家界打造成世界级生态品牌的故事,可呈现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生动实践。

三是选择好讲故事的“话语”。话语是故事的外壳、交流的工具、情感的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可以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也可以用外国话语讲中国故事、用中国话语讲世界故事。比如习近平主席出访时,经常用中国话语讲述出访国的故事。而在日前出版的《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一书中,来自韩国、日本、德国等23个国家的留学生,以他们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读懂中国,效果非常好。

四是选择好讲故事的“形式”。讲故事不一定都是用有声的话语形式,还可以灵活运用电视、电影、舞蹈、音乐、图片、诗词等多种形式。比如中国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们以京剧形式在意大利演出西方经典《浮士德》,展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场场爆满,获得了巨大成功。湖南宁乡以大型室内歌舞剧《炭河千古情》讲述了宁乡文化的灵魂,打造了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知名故事品牌。

五是讲好故事的“道理”。故事中最意味深长的元素就是所蕴含的“道”,即思想、道理、理念。讲故事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把故事过程叙述清楚,而是要讲出故事背后的“道”,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人悟道,从而达到“传道”“明道”“信道”的效果。比如习近平主席用“滴水穿石”的故事阐述久久为功的道理,勉励各级党员干部坚定扶贫信心、激发扶贫斗志。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