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飞花”轻似梦,当助寒门出人才

2018-05-31 08:51:1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责编:刘茜]
字体:【

最近,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潸然泪下——《卖米》。总以为《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只存在于那个年代的课本里。却想不到,竟是张培祥——一个出生于1979年的北大女生的整个少年。她脚下那段担着大米踉跄走过十几里的赶集路,起先是贫穷通往活着的路,后来是乡间通往城市的路,最后是人间通往天堂的路。(5月30日 新湖南客户端)

“飞花”这个名字这几天刷屏了网络,这是张培祥生前的网名。一个美丽的名字如同一个美好的人生希冀,由于出身贫苦,张培祥很小的时候就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天资聪颖的她在学习方面的出类拔萃也似乎给了她一个未来的期许。1997年,她考上了国内的顶尖学府——北京大学,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预期前行,但上天有时候会不合时宜地将美好破坏给人看。2003年,还没来得及实施人生计划的张培祥不幸罹患白血病,并于同年8月去世,年仅24岁。

与其说,人们是为这篇浓缩了中国农民境遇的文章而唏嘘,不如说大家是因为文章中若隐若现的个人命运而伤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经济条件普遍还比较落后,农民的命运很难从土地上解脱出来,经常是凭着土地的微薄产出换取生活所需,而信息的不对等及交通的闭塞,又常常导致农产品被恶性压价,出现“谷贱伤农”的普遍性问题。在《卖米》一文中,“谷贱伤农”对农村家庭来说无异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这点收入关系到生病父亲的医药费,关系到两个孩子的学费,关系到一家四口的生存。这个“蝴蝶效应”甚至直接影响个人的命运,让张培祥曾经不得不离开学堂南下打工。

于贫穷中立志,是个体改变命运的起点,但终点在哪里,大部分时候却是未知的。在不出意外的前提下,个体可以沿着规划好的路线顺利前行,但在“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的人生困厄中,未来俨然如同飞花般轻飘而难以把握。有网友评价:“有的人,活着,就已经用尽全部的力气。”在与命运的博弈中,若无外力的加持,个体很容易便会败下阵来,这种外力或许是信仰、或许是情感支援,更或许是制度帮扶与保障,总之,是一切能给予切实关照的东西。

张培祥求学期间,由于当时的贫困生救济制度尚不健全,因此很大程度上得依赖于自己的劳动付出来换取学费和生活费,甚至还要帮扶家庭,这位优秀的女生因为长期处于劳累与营养不良的状态,导致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并在最美好的年华逝去,不得不说让人遗憾万分。如今距她去世已过去了十五年,十五年来,我国在救助贫困生方面的制度已经日趋完善,从小学到大学,“一个都不能少”的救助制度设计也已实现全面覆盖,这对那些隐而未现的“飞花”们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命运的转折机会。

2016年,全国累计资助全部教育阶段贫困学生9126 万人次,但资助资金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仍然有不少贫困生挣扎在求学的路上。前不久曾让人痛心的“冰花男孩”就再一次让人领略到贫困地区寒门学子的不易。

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仍然是不少农村家庭的最大心愿,这个心愿包含了改变命运的期待,朴素却热烈。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让每一个贫困学子都能心无旁骛地求学、成才,是公平正义的最低要求,也是制度安排的最大温情。愿每一个贫困学子的理想都不再如“飞花”般轻飘似梦。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评论员 张英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