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王凤雅事件背后的网络舆论暴力

2018-05-28 17:36:5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郑勋]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自河南太康三岁女童小凤雅患病去世之后,不久,根据某自媒体发布的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中称,其出家人“诈捐”15万元,将捐款用于儿子的兔唇治疗,而非女儿的眼病,瞬间引起网络舆论如潮水般的声讨愤怒。

一时间,王凤雅的父母在网上成了人见人骂的对象,在他们心中,故事的版本是这样的:一个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处心积虑,利用女儿凤雅的癌症,博取人们的爱心筹款,募集到了 15 万元,却只用于兔唇儿子的治疗,还是在北京一所甚为昂贵的私立医院,而重病的女儿则被关在一个小房间内,最后被虐待致死。

然而,事实却是如何呢?

25日上午,河南省太康县公安局宣传科科长张磊落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警方调查,确认王凤雅家属当初的筹款目标是15万元,但实际上只收到38638元捐款。且这些钱基本用在了女儿王凤雅的治疗上,目前还结余1301元,并且在当天下午,在民政所、水滴筹、媒体等人员的陪同下,王凤雅的爷爷王太友已经将所筹款项剩余的1301元交到了太康县慈善会。

至于给儿子治疗兔唇的钱,经证实,则是另一家基金会捐助的,是完全平行,互不相交的两个事,王凤雅的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

至此,“凤雅之死”事件终于真相大白。

他们并没有重男轻女,置女儿于不顾,也并没有处心积虑,诈取爱心捐款,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孤苦无依、苦苦挣扎的农村母亲,一个智力缺陷、力不能逮的父亲,一个患有兔唇的儿子,一个患有眼癌的女儿,一个年收入不足两万元的家庭。他们一家的悲剧命运,本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稍有缓解,可却不曾料到,在随之而来的一场网络谣言的恶意渲染之下,竟然变成一个如此荒唐扭曲的版本,他们在失去女儿凤雅,经历生死之别的同时,也遭遇了平生最为可怕的舆论暴力。

网络时代的兴盛,给了人们更为丰富的言论空间,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许多人总是倾向于通过片面的信息和传言,分析出整个事件的结论,而后急不可耐地加入声讨善恶的大军,如同滚雪球一般,以讹传讹,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人从来都是是富有同情心的,但也是因为这一点,人们也更害怕,自己的同情心和善心,被利用、被欺骗、被玩弄,加之近年来,一些不规范的网络募捐、甚至诈捐行为屡屡刺激公众敏感的神经,捐助者和受捐者之间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信任隔阂,缺乏相互信任。一旦有了导火索,人们的这种不信任感极易被点燃,一旦认为自己遭受了背叛,更容易陷入愤怒和不理智之中,从而忽略了事情的真相,而受捐者也痛苦万分,无故蒙受不白之冤。

因此,通过小风雅的事情,社会各界重新意识到,当前社会慈善组织和捐助机制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的公开性。此外,广大网友们,在参与口诛笔伐之前,也应当多加确认传言的真实性。否则,只会“好心办坏事”,误解、误会、误伤了的确需要帮助的人。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