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错必纠是公信力修复的关键

2018-04-28 11:27:1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宋鹏伟] [责编:印奕帆]
字体:【

一则关于湖南常德津市(县级市)《市纪委突击检查教育系统办公用房》的信息近日在网络流传,其中部分内容引发关注,被部分网友指出“是否过火”。(新华社4月27日)

与时常能够看到的辩解、沉默等态度不同,当地迅速回应关切,坦陈自身错误,让公众对其彻底纠偏有了更多期待。

不可否认,纪检部门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改进单位工作作风,让群众更满意,但在良好的初衷下却不小心越了界,把“严”理解为“狠”和“过”,于是在行动中跑偏,引起了公众的反感。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里的硬,不仅体现在“露头就打”的速度和力度上,同样也表现在执纪监察的科学性与准确度上。因此,既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作为监督别人的探头和前哨,纪检工作人员只有加强学习教育、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才能把握好其中的尺度,在具体工作中准确定性量纪。从严治党,离不开基层部门的探索和试错,唯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方能真正做到“稳准狠”,不负党和群众的重托。

《周易》云“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说的是要学习先进、改正缺点。通过及时改正错误,那些负能量就会被遏制在萌芽之中。这方面,当地部门的态度值得肯定,没有用“尚未审批和执行”来掩饰自身错误,而是第一时间回应舆论关切,承认“标准把握不准、检查方法不当、工作程序欠妥”,偏离了监督执纪的正确方向。这种“闻过则喜”的态度,一定会让当地从“牢骚话”“刺耳话”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深刻反思、及时纠错,更好地把握工作的方向和尺度。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踢皮球、捂盖子的做法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谁能够善用用互联网时代的监督红利,谁就能更好地规范权力的运行。监督是压力,同时也是宝贵的财富,被监督部门的态度决定了最终的效果。在此次事件中,网民、媒体和当地部门之间良性互动,不放过工作方法失当的一点苗头,也没有因被批评而不满和躲闪,无疑为今后面对类似事件提供了范本——负面影响中孕育着正面价值,有错必纠不仅是处置危机的正确路径,也会让公信力得以修复。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