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不肯毕业”是老有所乐的尴尬

2018-04-12 08:53:41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杨朝清] [责编:印奕帆]
字体:【

97岁老人上了32年老年大学,是湖北武汉市老年大学目前年龄最大、在校学习时间最长、学习课程最多的学员之一,但彭奶奶仍然不肯毕业,继续求知钻研。今年,她又报了10门课,为了老人健康和安全,子女纷纷加入陪读行列。(4月11日《长江日报》)

老年大学“入学难”并非新鲜话题。为了抢占名额,一些老人早早起来排队;为了继续留在老年大学,少数老年人千方百计地“赖”着不肯毕业。围绕着“老年大学”出现的问题,所折射的其实是养老问题。有的老人喜欢热闹、热衷表现、善于表演,有的老人则喜欢安静、偏爱低调、不爱攀比。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多元化的,“老有所乐”的渠道也应该多样化。

老年大学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有助于让老人们实现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入;老年大学为老人们提供了一种“我该如何存在”的路径,有助于让老年人通过“抱团取暖”找到归属感与身份认同。当老年大学成为“老有所乐”的单一渠道,“32年不肯毕业”便成为尴尬的现实。

而老年大学的火爆,折射出老年人对精神空巢的逃离与恐惧。社会流动从坚固、沉重、形状明确的固体状态转化为流动、轻灵、千姿百态的液体状态,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的社会变迁,让许多在城市里生活的老人们难以在熟人网络得到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与精神慰藉。老年大学正规、靠谱、让人放心收费还不贵,有助于让老年人的心灵得到更有格调、更有品质的精神滋养,受到青睐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有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老年人的“意义之网”不是单一的、同质性的,而是丰富多彩的。老年人都渴望一个葱郁的精神家园,老年大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

每一个人,都终将老去。“老有所乐”并不是非分之想,而是老年人应得的权利。一方面,让老年大学惠及更多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老有所乐”的渠道应该多元化,不能让老年大学成为单一的选择。只有双管齐下,另类的“32年不肯毕业”才会消减。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