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课”缘何成为大学生眼中的“鸡肋”?

2018-04-11 11:39:0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芳]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部分高校课堂,不少学生对“费尽心力”才抢来的通识课堂选而不修。本由学生自主选择、旨在激发其个性志趣的通识课堂,怎就和“水课”画上了等号?通识课变为了“水课”,建立评价退出机制,为课程“脱水”。(2018年4月10日《光明日报》)

“水课”一词多用于大学开设的非专业选修课程,所谓“水”,可以理解为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多余,而“水课”则可以理解为没有开设的必要,没有任何价值,对学生学识、能力没有任何帮助的课程,可既然是这样的课程,大学为何还要开设?大学生为何还要选修?

“水课”成为大学生眼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这些“水课”作业少、课堂管理松、老师要求不严格、课程分数高,所以学生尽管知道这样的课程老师上课“水”,自己也并不感兴趣,学不到“硬知识”,可为了最后的“高分数”还是会选择“水课”,“水课”成为大学生选修课程的“香饽饽”,每次选课都会“人满为患”。

这些“水课”虽然“水分”大,学不到“硬知识”,被大学生视为“鸡肋”,可为何大学生还是趋之若鹜?究其根源是大学生选课的功利性。大学实行学分制,大学生必须修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还有校选修课,学满学分才可毕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可很多大学生更过考虑的是所选课程的老师是不是要求严,期末分数给的高不高,平时作业多不多,“高学分”课程成了学生的首选,毕竟学分关系到学生的奖学金、评优、入党、毕业、考研、工作等,而兴趣、真学识在这些“功利性”因素面前变得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其次,教师的随意和不负责任是“水课”滋生的土壤。有些大学教师对自己所设选修课上课不认真,只为凑学时,敷衍了事;对学生的水平、能力和需求缺乏了解论证,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不及时更新,与现实严重脱节;对学生要求不严格,课堂纪律散漫,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不到知识。再次,高校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机制导致了 “水课”的长期存在。高校对选修课的设置和教师上课内容缺乏有效监督管理和评价机制,以“学时”评价教师,以“学分”评价学生,而忽视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为培养专业有学识有能力的全方面人才。

这些犹如“鸡肋”的大学“水课”怎样才能变得不再“水”?大学生应该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以兴趣和学真知为出发点努力学习各类知识;大学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认真备课,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以科学评价机制评价学生和教师。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