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绣花功夫”打赢深度贫困林区脱贫攻坚战

2018-03-29 07:14:2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长清] [责编:曾晓晨]
字体:【

胡长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林业部门结合生态脱贫,打出一系列“组合拳”:造林补贴、生态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补助、石漠化治理等生态扶贫、工程扶贫,惠及300万贫困林农;通过购买劳务等方式,1.4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聘巡山,每人每年可获得1万元的报酬,可谓“一人护林,全家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油茶、南竹、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实现“增绿”与“增收”同步;森林康养、林业碳汇等新产业新业态,源源不断地为林业扶贫注入新的动能。实践证明,林业扶贫是“造血”扶贫、绿色扶贫、长效扶贫。长期不懈地造林绿化行动,使得三湘大地的森林覆盖率已接近60%。广袤的林地、丰富的林业资源是绿色脱贫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富氧又富有的森林生态旅游、造绿又致富的林下经济、线上+线下的林权交易等兴旺发展态势,不断夯实着林区脱贫的深厚根基。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行动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吹拂山林原野,林区脱贫致富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但是,基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基本省情,由于一方面许多林区承担着生态屏障的功能,一方面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欠账太多,深度贫困林区既“美得让人心痛”,又“穷得让人揪心”。据统计,全省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有48个县是重点林区县。大部分依然存在着生态脆弱、灾害多发,有“绿家底”而无“厚家底”的问题;依然存在着生态可观、经济“光光”,有“好生态”而无“好路子”的问题;依然存在着短期脱贫、一时致富,“表面富”而“观念穷”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精准施策。按照总书记的指引,打赢深度贫困林区脱贫攻坚战,湖南需要进一步守住“底线”,深挖 “穷根”,打通“穷障”,用“绣花功夫”打赢深度贫困林区脱贫攻坚战。

一是增强贫困林区的持续“造血”功能。经过前几轮的扶贫行动,生态扶贫效益日益凸显,但综合效用还远未发挥出来。如在天然林保护工程扶贫上,要打破“只护不培”的僵局,优化树种结构,提质林业工程,增加绿色厚度,在此基础上探索发展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或林下经济模式;在油茶产业扶贫上,要持续深入跟踪抚育、更新、施肥、补植等技术服务,确保丰产稳产;在发展新兴森林康养产业扶贫上,要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有带动效应的响亮品牌;在畅通林产品“出山”渠道方面,要解决物流、信息流等“肠梗阻”难题。针对这些情况,各级林业部门要结合当地实情,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完善长效机制,让深度贫困林区真正实现“可持续脱贫”。

二是加快贫困林区振兴的进程。林区脱贫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深度贫困林区振兴进程。通过实施林区绿化提质工程,建设秀美林区。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在咬定青山的前提下,推进“四跟四走”精准扶贫,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优势,让生态“经济”起来。发展股份合作经济,以公司经营加农户的集体经济模式,提高贫困林农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发展新集体经济。

三是激活林区脱贫的内生动力。不少林区陷入深度贫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受特殊历史、地理条件等诸多影响,林农受教育程度低,运用新技术、新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有限。如何让林区贫困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改变“手持镰刀、代代看林”的落后局面?全省林业及相关部门要加强教育培训,要在科技帮扶上,探索推广“互联网+扶贫”模式,让山货下山上网,让贫困林农搭上“互联网快车”。通过科技特派员、送科技下乡、院县科技共建等帮扶服务,启动实施“十万林农大培训工程”,让家家都有科技脱贫“明白人”。拓宽林农脱贫投融资渠道,结合财政贴息贷款、前期经费补助、无息回收性投资、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等优惠政策,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林业的门槛,为深度贫困林区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行百里者半九十。完成深度贫困林区脱贫攻坚任务后,要持之以恒地扫清贫困“死角”,改善贫困林区的发展条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深度贫困林区真正实现“脱胎换骨”,林区群众共同享受社会主义美好新生活。

(作者系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