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也需细火慢炖

2018-03-28 07:19:5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安进秋] [责编:曾晓晨]
字体:【

安进秋

不久前,云南省纪委、监察委下发《关于规范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婚事双方宴请总人数控制在200人(20桌)以内,宴请每桌菜品不超过12个,每桌费用控制在200元以内,参加宴请的赠送礼金或礼品价值不超过100元。

一年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大多用于应付岁末年初各种婚丧喜庆和人情往来,成为当前一些农村群众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进程和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在任性操办各种宴席的过程中,原本朴实的习俗也已在某种意义上变成谋利的平台。这次云南省纪委、监察委出台相关规定,是对村民价值观的引导,也是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风的及时纠偏。

移风易俗是一个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鲜明特色,迎来送往、礼尚往来衍生出来的习俗根基牢固,不易改变。因此,抓好移风易俗工作不比其他工作,抓得力度大一点、催得紧一点,也确实可以在短时期内看到成效,但是要让村民真正改变观念,认识到陋习的危害,都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引导。

移风易俗表面上改变的是行为习惯,实质上改变的是价值观念。好粥当要耐心熬,抓好移风易俗,也需要细火慢炖,才能熬出好滋味。国家要将新政策、新思想慢慢渗透进群众心中;社会要发挥舆论优势,引导群众认识到大操大办的弊端,进而主动摒弃陋习。首先,要为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树起规矩、立起标准,对铺张浪费施以纪律约束的强烈信号。同时,要形成管长远的机制,在执行上突出“分类治理”的原则,视操办对象的不同身份给予差别管理。

乡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俗之间画出红线,告诉群众哪些是提倡的,哪些是应当反对的。只要基层组织带着一颗细火慢炖的心,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就有可能将农村正常的人情交往,煨成一锅社会风气和谐友善、继承发扬勤俭节约美德的好汤,帮助群众从人情债中摆脱出来。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