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微建设”推进幸福新湖南

2018-03-12 08:49:22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导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离不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建设”“大项目”。然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微建设”同样不可或缺,这关乎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关乎“大项目”“大建设”的整固和再续。搞好“微建设”既需要观念上的调整,也需要规划、投入和路径上的科学安排。在此,刊发相关专家学者的思考、建议,以供参考。

盛明科 蔡振华

所谓“微建设”,是相对于宏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看上去“微小”却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建设工程。搞好“微建设”,是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阐释。宏大建设之外做好“微建设”,能以诸多“微建设”汇聚起解决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巨大能量。搞好“微建设”,是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了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培育、扶贫攻坚、基础建设等之外,还要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微建设”落到实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实现七千多万湖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年以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多次强调要搞好“微建设”。在建设富饶幸福美丽新湖南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湖南“微建设”在诸多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去年,湖南省妥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140余万人;完善城市功能,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等问题,实现农村公路提升改造12500公里左右;在精准脱贫攻坚领域,14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700个贫困村出列,12个贫困县摘帽。此外,长沙市扩充优质学位4万余个,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69所;符合条件的13.46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就读公办学校。在此同时,湖南“微建设”存在相应不足:就基层公共建设而言,湘西、武陵源片区、湘南等区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湖南“微建设”的发展动力强劲,但深层次转化效果不甚明显;部分地方官员热衷于宏大工程建设,未能辩证把握“显绩”与“潜绩”的关系。这些仍然是制约新湖南建设的重大难题,更是广大湖湘人民共同关切的重要议题。

2018年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湖南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抓好“微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幸福新湖南建设的新征程。

一是强化经济社会建设的精致入微理念。“微建设”之所以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党政干部偏重宏大建设,未能从观念层面重视“微建设”。因为,“微建设”的业绩生成周期较长,成效不一定“显著”,因此为数不少的地方主政者热衷于推进宏大项目。诚然,“大建设”“大项目”承担着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微建设”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直接来源,是实现共享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党政领导干部应切实强化经济社会建设的精致入微思维,树立“微建设”就是“大业绩”的重要理念。

二是找准重点区域和领域精准发力。要以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发展降低城乡居民焦虑感,通过加大对农村落后地区教育的资金、政策、技术等投入力度,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教育的均等化水平。要以完善城市交通微循环提升城市居民出行幸福指数,通过构筑畅通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网络,破解城乡居民的出行难题。要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指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作为“微建设”的具体体现,与健康湖南、健康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湖南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基层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

三是发挥新兴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搞好“微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挥其数据海量蕴藏、信息高效传递、信息高度集成、资源重组聚合等特征,实现党和政府决策信息与民众“微建设”需求信息的有机互动,提升“微建设”决策的科学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智慧化信息供给,切实满足社会公众的“微建设”需求。通过“微建设”的信息公开和过程监控,将资源配置情况及时反馈决策,有效防范资源配置不均、供需错位风险。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