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防沉迷这场博弈,我们输不起

2018-03-07 19:53: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吴云青]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据报道,在京参加两会的多名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关注网络游戏成瘾现象。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学英语老师黄花春的《关于加强不良游戏管控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大学副校长于欣伟的《关于加快推动网游分级制的建议》等。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特别是手机游戏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而危害也是不容置疑。以玩家较为公认的情况来看,一旦迷上一款运营活跃的手游,通常要在几个月后才开始进入倦怠期,这几个月足以令人投入大把大把的时间、精力、健康和金钱成本。早就有人对此表示过忧心,并提出过分级、防沉迷等管理办法,各家手游也引入了身份认证,并似模似样地架设了“防沉迷系统”,但大多很容易破解,比如儿童借用成年人的身份证即可通过验证。

架设有效的“分级”或“防沉迷系统”难道是不可能的吗?并非如此。以手机App为例,使用支付宝的部分隐私功能时要进行手势等密码验证,如果中途离开页面,再次返回时必须重新验证。这也不是什么很难实现的技术,使用过密码存储盒一类App的人应该有印象,只要离开过一次,再回到界面都必须输一次密码。前几天我通过手机某平台查个税情况,还得进行人脸验证,退出后再打开,又得刷一次脸。

对于想要实现分级的游戏而言,假如在进行身份验证时兼以人脸配套验证,绑定后每次进入游戏都必须进行人脸识别,想必可以大概率防范儿童借用他人身份证的“破解”手段。而从全年龄的防沉迷设计来说,办法就更多了,比如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可以设置同一个ID每天最多只能登录若干小时,超时自动下线无法登录,也可以设置玩家超过若干小时继续游戏则无收益,打了怪也没有经验、不掉宝等等。

问题只在于,除非受到监管部门强制要求,网游公司根本没有动力去做这些事。毕竟,对它们而言,沉迷游戏的人越多,投入时间越长,利润越多,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还有人担心,强制要求网游公司负责防沉迷是否干涉运营自由或游戏产品的创作自由?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首先,网游公司也有无法规避的社会责任,其运营自由是一种有限的自由,不能无视社会危害而放任。其次,游戏产品的品质和易成瘾性是两个概念。优秀的游戏不一定会令人上瘾,防沉迷设计也不会降低游戏的品质。相反,不少手游都巧妙地利用人性弱点进行了易成瘾设计,如暗含赌博性质的随机抽卡获取角色装备。此前文化部和国家广电总局曾对“抽卡”游戏进行整治,一些涉事游戏就把明令禁止的“人民币抽卡”改成“人民币换取游戏代币再抽卡”,貌似合规了,其实换汤不换药,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在打法律擦边球。可见,当相关法规尚不完善,监管就容易浮于表面。

事实证明,网游公司的逐利欲望总是会胜过它们的社会责任感。不论它们缴了多少税、提供了多少工作岗位,全国青少年集体沉迷手游这个代价都太大了。这场全民与游戏分级和防沉迷的博弈,我们输不起,也拖不起,亟需“速效药”,为此必须尽早推广切实有效的防沉迷和分级办法,此外,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游戏广告也不妨予以限制。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