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推普”绝非多此一举

2018-03-05 07:20:17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蒋俊]
字体:【

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日前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强调要将提升普通话普及率纳入地方扶贫部门、教育部门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列入驻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工作任务,消除因语言不通而无法脱贫的情况。

将推广普通话纳入扶贫绩效考核,表面上看,是给地方扶贫工作增加了一项工作内容、一项考核指标,尤其在落后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相关部门肩上的担子可能更重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西部和东部的普通话普及率相差20个百分点,大城市普及率超过90%,而许多农村和民族地区只有40%左右,有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甚至更低。有观点因此认为,在扶贫考核中加入普通话推广,未必见效且徒增负担,不要也罢。

其实,类似观点绝对是一种误区。“扶贫先推普”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宏观上说,在现代社会,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不亚于水和空气,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工具,关乎文化繁荣、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微观上说,推广普通话就是一种扶贫。当下,一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存在的语言交流问题,日益成为精准扶贫的障碍之一。很多群众不会说普通话,甚至不少基层乡镇干部也说不上几句,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扶贫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培训、推送致富信息等活动的开展。而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即使外出打工,也会因“语言关”面临应聘难、学习技术难、融入难等问题。

把推广普通话纳入扶贫攻坚战如此重要,但总的看,各地更加重视物质扶贫,对包括普通话推广在内的文化扶贫的行动不够到位。在扶贫第一线,笔者就遇到基层干部很费力地用一口方言介绍他的脱贫规划,但并没意识到解决自己的普通话能力缺失,本身就是一项带有紧迫性的任务。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推普。可见,让扶贫绩效考核过一过“语言关”,消除因语言不通而脱贫困难的情况,绝不是多此一举,反而刻不容缓。(何勇海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