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思政课本质的“课堂革命”

2018-03-03 09:01:47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潘华]
字体:【

回归思政课本质的“课堂革命”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

大型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直接搬上屏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传播的成功实践,是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积极探索。它将思政课的三种属性即科学性、政治性和教育性完美呈现出来,为正在奋力迈进思政课教学新时代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诸多启示。

抓住“真问题”,凸显思政课的科学性

思政课是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科学性是其基本属性。正如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一样,抓住时代“真问题”、给予“真回应”是思政课科学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主义“有点潮”》之所以“火了”,就在于抓住了时代真问题、思政课的大问题、青年学生关心的“潮”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去精准解答,满足学生需求,回应学生期待。一是巧妙设问引人入胜。节目在内容设计上匠心独运,以社会主义“前世今生”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揉碎”再造为“乌托邦是座什么岛”“《共产党宣言》是本什么书”等六个代表性问题,引人入胜。二是启发追问令人深思。受节目启发,每到高潮处,观众会踊跃提问,如“为了乌托邦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值得吗”“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带动观众们积极思考。三是精准答问解人之惑。嘉宾们敢于直面问题,不避不绕、不躲不闪,引经据典、正面回应现实热点,多层阐释高深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观众之渴,释观众之惑,使之合情合理、入脑入心。节目以问发问、问问相扣、步步解答,昭示了一个真理:科学从不怕质疑,社会主义从不惧追问!

唱响“主旋律”,坚守思政课的政治性

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政课要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导向,为广大青年学子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有点潮”》旗帜鲜明地阐释社会主义理论、富有情怀地宣扬社会主义立场、带有温度地讲述社会主义故事,唱响了主旋律,坚守了思政课的政治性。一是节目初衷彰显政治智慧。节目扎根于湖湘热土,以献礼党的十九大为创作初衷,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校园为契机,用“潮”的方法,解读社会主义“潮”理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潮读本”,彰显了“理论湘军”和“电视湘军”独有的政治智慧与使命担当。二是节目内容体现政治立场。节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它告诉我们,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未来的路,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社会主义才能在低潮中孕育高潮,在寒潮中涌动春潮,才能“大潮奔涌逐浪高”。三是节目运作凸显政治担当。《社会主义“有点潮”》引领主流媒体意识形态宣传潮流,将思政课的政治性融进节目内容里,将主旋律唱进学生心窝里,将正能量赋进学生骨子里,在电视节目讲求商业化运作的今天,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政治担当。

激发“潮共鸣”,实现思政课的教育性

思政课最终目标是教育人,使广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和终极追求。思政课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正如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社会主义“有点潮”》正是用“全新的配方、精湛的工艺、时尚的包装”展现思政课的魅力,使“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思政课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是用“潮题名”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节目用既符合网民习惯又有坚实学理支撑、内涵外延丰富又比较中性的“社会主义‘有点潮’”作名称,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获得追捧。二是用“潮技术”赢得观众青睐。节目利用VR技术、CG技术、全息技术、三维动漫等多种电视新潮元素,生动活泼,有趣有料,赢得“潮粉”无数。三是用“潮语言”引发观众共鸣。嘉宾们娓娓道来讲故事,欢颜笑语释理论,力避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将晦涩艰深的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网络化,语言彰显时尚有新度,连接“天线”有高度,贴近生活有温度,极大地增强了亲和力和穿透力,有效地激发了观众对社会主义“有点潮”的“潮共鸣”。

(执笔:董艾辉 李雨燕 郭华)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