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春运之变来看社会之变

2018-03-01 18:19: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唐思贤] [责编:印奕帆]
字体:【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维度,来到春运的发源地广东,探寻广铁春运之变。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广东省的人均铁路里程不到一根香烟长,珠三角每年铁路春运的运力缺口也因此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3月1日 工人日报)

大部分务工人员和学生放假的客流重叠到了一起,形成了短期的运力刚性需求和既有运输能力的矛盾,进而造成供不应求、“一票难买”的现象,形成春运难的刻板印象。

而旅客们对春运这么热衷,其实也源于我国国情和习俗所决定的。在我国,由于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北上广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导致了大量劳动力向沿海、北上广地区转移。但相应的,出门在外一年、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游子们要说自己不想老家,恐怕也是“万里无一”的。所以,就算返程之旅再艰难、再拥挤,但能趁着春节假期之余能回家与家人团聚那也是在接受范围内的。

话说回来,春运这40天里意味着是相关部门一年中最繁忙、最辛苦的时间段,但也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和服务能力的“窗口”时间。春运即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考验。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能在这个最重要时间段中“撸起袖子加油干”,最后造成不良影响的话,那么相关部门积累数十年的心血和形象就会毁于一旦。所以,对相关部门而言,春运亦是一把双刃剑。

从蒸汽火车到内燃机车再到高铁动车组、从京广线到“四横四纵”再到“八横八纵”、从实名制购票到网络购票再到铁路十大举措及神器“黑科技”助力春运等等。这些,无一不在显示出,科技正在影响着春运,春运也不断地跟上科技的步伐。

如何在春运之变来看待社会之变,其实从铁路部门每一项举措和政策中就可以得出答案。比方说,旅客所喜爱和急需的服务与举措就是促成进步的关键。这也显示出春运不仅仅是一次回家的旅程,更是一面反映社会变迁的“镜子。”这样,不仅告诫着相关部门要牢牢掌握少数关键,还要不断改进自身不足与短处,化压力成动力,不断地为国家与社会进步作出努力。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