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增加人文关怀还勿冲淡美食主题

2018-02-27 11:12:1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康伟]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年初四,接灶神。这天也是吃货们翘首以盼的《舌尖上的中国3》(以下简称《舌尖3》)正式开播的日子。时隔四年再度回归,《舌尖3》换上全新的制作团队,节目风格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食物少了,故事多了,片头曲也换了……而改变带来的是争议:有人说《舌尖3》更具人文关怀,也有人说《舌尖3》变得“不下饭”了。(中国青年网 2月25日)

作为一部纪录片,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受到的关注度,可能是其他纪录片很少能达到的。由于节目自身的强大魅力,《舌尖》系列的带动效应也不胜枚举。例如,广西柳州地方名吃螺蛳粉,由于被《舌尖》慧眼选题,从而使产业得到很大发展。除了对各地美食小吃业的强力普及宣传外,《舌尖》对于各地物产风光和人文故事也广为涉及,因此对一些地方旅游等产业发展也有积极带动。但是无论如何,对舌尖上美食的生动聚焦,才是《舌尖》系列的灵魂所在,更是《舌尖》系列成功的关键要素。

作为饱受期待的《舌尖3》,终于在大年初四揭开面纱。虽然还没有完全播完,虽然也是见仁见智,但总的来看是吐槽多于肯定。例如,在第三集《宴席》中,一位名为“张修林”的老武术家占了将近1/4的时长,讲述了他进行武术演练、如何做好传承武术等,而对于“主角”美食却着墨很少,停留在食物上的单个镜头都不超过2秒;第四集《食养》中,加入的中药口红桥段使人格外费解;第五集《厨人》,本意是展示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在美食之城天津,浓墨重彩刻画了一位爱做便当的“生病妈妈”,大篇幅注入人文“鸡汤”……总之,讲人物故事篇幅远大于美食主题,尽管故事也非常动人,却事实上却已经偏离了对美食主题的专心聚焦。

我们当然理解这种创作意图,除了好餐饮、好物产、好风光之外,制作者们还想展示更多“好故事”。但如果总想面面俱到,总是牵强升华,则必然力不从心,会顾此失彼而稀释主题,做出的作品便似是而非。在美食纪录片中,适当引入一下人文关怀,对于烘托主题确实很有帮助。例如对第一、二季中,对“毛坦厂中学陪考母亲”的关注和刻画、以及留守儿童对美食亲情的幸福期待等,都感人至深使人难忘。这些元素虽然新颖也很有意义,不过却要适当添加把握平衡度,不可使其喧宾夺主。总而言之,制作一部脍炙人口的美食节目,如果忽视或背离了美食的这一根本情怀,结果必然会是吃力难讨好。

到底该多拍美食还是更人文,是《舌尖》系列需要面对的问题。最重“吃”的《舌尖1》豆瓣评分最高,达9.3分;人文情怀加重的《舌尖2》评分稍降,为8.4分;随着第4集《食养》的播出,《舌尖3》豆瓣评分也由最初8.0分下跌至5.7分。观众的口碑最客观,我们并非要求《舌尖3》做到完美无缺,而只是希望能更上层楼。如果总能坚守美食情怀,把握选材平衡,追求潜移默化,更精益求精避免常识性错误,更顺其自然避免生硬拔高……或许《舌尖3》会更加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