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分过年”之风当休矣

2018-02-09 10:26:1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邓海建]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每到学期末,高校都会出现学生向老师要分的现象。上周,1981名高校在校生参与的一项调查显示,35.4%的受访在校生承认自己向老师要过分。学生找老师要分的最常见原因是怕挂科重修。49.2%的受访在校生称身边同意学生要分请求的老师多,72.4%的受访在校生认为拒绝学生要分的老师有原则。(2月8日中国青年报)

挂科了、重修了,这春节肯定就过不好了。在不少高校,临时抱佛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临考之前的“熬夜修仙”,求个心安理得,求个猜题押宝;另一种是考完后的“求情大法”,求个法外开恩、求个免死金牌。尤其是寒假之前,不少及格线徘徊的学生都会选择跟科任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软磨硬泡下去,也许别有收获。

“要分过年”之风,恐怕源远流长。比如调查数据就显示:96.7%的受访在校生称自己身边有学生找老师要分的现象,20.0%的受访在校生直言这种现象很普遍。35.4%的受访在校生承认自己向老师要过分。细究起来,这事儿之所以能得逞,无非两个主要原因:第一,高校期末考试基本是科任老师的“自留地”,我的地盘我做主,判分标准和评分程序等自由裁量度非常大。这个时候,人情因素对于分值的影响,难免出现“因人而异”的情况。第二,要分与给分,属于封闭式合谋。要分得逞的学生,当然不会自己举报自己去;而随意给分的老师,更不能自己跟自己较真去。只要这个利益联盟守口如瓶,那么,外人自然难以窥见其间的情感勾兑关系。

“要分”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师生间的“刚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利益关系和利害关系。一方面,分数直接关系到奖学金、关系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有些分数可能还直接关系到出国和就业;另一方面;学生制衡老师的“花样”也不少,比如“评教”制度,少数有影响力的学生完全可能合规合法地“报复”不给分的老师。再加上一些高校选课拼“人气”,教学绩效的权重过于依仗学生测评,这也导致有骨气的老师反倒可能被“逆淘汰”。

前几日,一篇《“我最怕期末”:一名大学教师的焦虑》报道引发热议。就像当事人说的,“面对眼前这400多份期末试卷和接二连三的‘陈情邮件’”,那种熟悉而又无奈的焦虑感再次袭来。焦虑的,不过是左右为难;无奈的,不过是怪局难破。在坚守教育教学底线的时候,仅仅靠教师的初心,有用吗?这种不公不正之风、甚至可能衍生权力腐败之风,如果没有靠谱的制度来纠偏,劣币驱逐良币下去,“要分而不给分”的,可能反倒是“坏老师”了。

有个现象是耐人寻味的:尽管绝大多数人承认身边有要分现象,但,“72.4%的受访在校生认为拒绝学生要分的老师有原则”。这显然不只是“公道在人心”,而是在价值共识上,即便是要分得逞者,也对要分现象有着鲜明的是非观。要分者,一票否决;查实者,作弊处理。加大期末试卷抽核力度,科任老师自然也不敢“高抬贵手”。总之,高校“要分过年”之风当休矣——“休”在制度设计的查漏补缺上,而不是“休”在教育者的道德自觉里。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