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给老师写成绩单,让感恩教育回归纯粹

2018-02-05 10:10: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彬]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近日,杭师大附中所有班主任和年级组长都陆续拿到了自己的“成绩报告单”,里头是他们的肖像画、口头禅、各科成绩及评语,不同的是,全部出自学生的手笔。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的特点,自由选取6--8门科目进行打分,可以是学科,也可以是性格、颜值、习惯等。一位老师表示,学生和老师每天相伴,老师也有进步,学生感念在心,需要有一种途径记录下来,给予老师肯定与鼓励。(钱江晚报 2月1日)

学生给老师打分并形成一份老师的“成绩报告单”这事不稀奇,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有,可在这份“成绩报告单”上下各种功夫,并玩出花来,搞出新的效果,延伸出新意义,就别有一番滋味了。这里面蕴含的是一份对教育的用心与创新,也凸显了有韵味的教育理念,所留下的真心触动,也感染着师生的纯粹心灵,这表层上看是老师的蜕变,其实深层次里更是学生的成长。

杭师大附中的这份老师“成绩报告单”,其“别有一番滋味”的具体表现是,在“精益求精”的现实追求下,让学生对老师过去一学期的表现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呈现,且涉及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就脱离了“纯打分”的干脆与冰冷之感,还保有一份温度,还有一份回味。在让老师得到学生合理反馈,及时自省,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实现老师在教学层面蜕变的基本诉求完成后,还能更进一步,在那无限温暖中和滋润回味中,让学生对老师以心评判的同时也多一份对老师“感恩之情”,进而起到呼唤学生内心感恩情愫的作用,让学生学着对身边的人和事心存感激、学会感恩、表达感谢。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形式的点缀,还有满满真心感的托底,而其更高端的作用实质上就是让“感恩教育”在简简单单中回归纯粹,让学生的真正成长也伴随其中。再加上老师的蜕变来看,这就是更高级的“教学相长”,也是“和美”的大教育理念的现实缩影,延伸出来的最大意义就在这里。

反观当下一些变了味的感恩教育,倒是透着满满的形式感,也伴随着强大情绪的爆发,但却缺乏了真心与灵魂。比如说那种带着哭腔的演讲,纯粹靠没有根源缺乏真正力量支撑的情绪去一股脑传递所谓的感恩,其更像是一种表演,甚至就像一种打着“感恩教育”旗号的洗脑集会。而且,所带来的效果只不过是师生在操场上痛哭一场而已,只是情绪的无端释放与堆砌,可实际的引导状态却堪忧。那这样的感恩教育便没了真心的纯粹,只是噱头罢了,也沦为了某些人的工具,伤害的是师生,是我们的感恩教育。

“心灵的花朵需要永爱来浇灌,感激的世界需要用真情来装点。”我们要明确,教育一定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感恩教育更是如此,容不得一点急功近利,也容不得情感上的偏执与畸变。教育工作者还是要怀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纯粹心态,将那份“真诚质朴”引入到感恩教育之中。就像之前提到的“成绩报告单”一样,在点点滴滴中细节中,把真心找回来,让真情感得以流露,让真行动得以践行,让“形式感”也变成更值得敬畏的“仪式感”,与真心真情一起,调整并规范学生内心的感恩路径,这样,支撑学生成长的“灵魂”自然也就归位了。

当然,对于纯粹的感恩教育,也得未雨绸缪,警惕其在时光的摩挲中沦为虚晃。保持住真诚与真心之后,这就需要用常态化的教育机制和具体方法来保持感恩教育的纯粹底色,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现实探讨。说白了就是,通过制度和规范也让教育理念也有力量,对学生形成相应的现实约束力。

大学也要从中获得相应启示,以激励自身在岁月中前行。虽然说大学是自由的天地,是“象牙塔”,但说到底也是教育的圣地,也应该把教育往“纯粹”的路径上引。就拿老师的“成绩报告单”来说,大学也基本都有这样的评教,可大多数都沦为了彻底的形式,既起不到把教学往良性方向引导的作用,更别提让师生知心,甚至衍生出感恩教育这种深度作用了。这倒不是制度和规范的问题,这些大学都不缺,缺的就是“用心与真心”的道德约束。这点就需要向杭师大附中学习,学习其教育与引导学生的真诚付出,还有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与配合,进而追求大学感恩教育以及更广义教育的“纯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