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瘦身”是促公平表现

2017-12-12 09:11: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北京取消等级运动员照顾加分;内蒙古取消自治区级优秀学生加分;四川取消见义勇为考生加分……据报道,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高考加分进一步“瘦身”。近五年来,高考加分项目得到有效地清理规范,全国鼓励性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了63%。(人民网12月11日)

我国当初制定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优待待定人群,弥补高考制度的不足之处,拉近不同考生之间的距离,寻求高考公平的最大公约数。从出发点来看,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但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这本好“经”却有被念歪之处,一项原本是促进公平的制度,最后反而蜕变成了不公的制度,这恐怕是制定者没想到的。

高考加分其实有“人尽其才”的效果,运动、音乐、美术、科学等方面有天赋和特长者,可以通过突出的特长技能进入专业领域进一步学习,体现的正是“不唯分”的教育理念,这些年来也确实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特殊人才。人们对高考加分的诟病主要集中在政策执行的随意性上,如一些地方在高考加分项的设定上没有丝毫的严谨性,甚至出现一些奇葩加分项。同时存在的问题还有因加分而导致的造假、乱象,如一些根本不具备相应水平的考生,通过种种做假手段拿到二级运动员的资格证。河南省在2014年共有738名高考生获得体育加分,其中竟有近400人是因为参加同一项武术比赛成为二级运动员,面对外界质疑,官方给出的回应是“(我们这)武术基础好”。

变异的高考加分显然带来了极大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就体现在不具备资格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分数,挤占原本应该获得加分者的资源,更严重的是,乱立名目的加分项稀释了高考的严肃性和公平性,让能力竞争异化成了关系和资源竞争,甚至变成了“做假”竞争,极大地削弱了高考对人才选拔的有效判断力。

这几年不断提出的高考加分“瘦身”,正是为了将已经走偏的政策拉回到正常状态,挤出水分,将一些不必要的加分项予以取消,只保留少部分项目。这既是回应社会舆论对高考加分泛滥、加分造假的关切,也有利于在今后的加分政策和高校招生中,新建立一个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教育专家就认为,取消各项鼓励性加分高考加分之后,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科创竞赛获奖学生、在中学里面发表论文或者有发明专利的学生,可以选择通过参与高校自主招生,获得20分及以上的高考加分;有艺术、体育等特长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高校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这也正是今后高考加分的正确走向。

高考加分“瘦身”是为了促进公平,那么在实际操作上就要更加科学到位,譬如为了避免加分政策走样,应该要引入专业监督机制,对保留哪些加分项目,应该进行分开讨论和审议,同时在加分认定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公开透明,对违反政策规定以及造假的行为,应要求司法介入,以确保公平公正性。另外就是必须深入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留足高校自主招生的空间,同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结合统一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大学考察成绩、中学特长表现综合评价、录取方式等,来对加分者进行综合评价认定。只有在加分“瘦身”时其他改革措施也同步跟进,才能既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也维护好高考公平。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焦点图